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
DOI: 10.11820/dlkxjz.2010.08.011, PP. 975-986
Keywords: 大运河,发生学,构成,遗产廊道
Abstract:
遗产廊道是针对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途径。遗产廊道构成的确定是中国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与管理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发生学方法,通过历史模型的建构阐释了运河在各历史时期演变进程中构成要素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明确了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成及特征。大运河遗产廊道由自然系统、遗产系统与支持系统3大部分构成。作为大运河发生背景,与大运河生态功能维护相关的湿地、林地、农田等区域环境要素构成廊道的自然系统;与大运河漕运功能相关的水利工程遗产,与大运河发生发展历史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大运河无发生学关联,仅空间距离相关的其他非运河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廊道的遗产系统;游憩道、解说系统、公共服务设施构成廊道的支持系统。三者为沿运地区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自然资产、文化资产和社会资产。整合构成集生态与遗产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与教育为一体的大运河遗产廊道。
References
[1] | Diamant R. National Heritage Corridors: Redefining the Conservation Agenda of the 90s. George Wright Forum, 1991, 8(2): 13-16.
|
[2] | Lanning D M. Regional History and Public Planning Potential In Delaware Navigation Canal National Heritage Corridor
|
[3] | [D]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4: 1-717.
|
[4] | Ligibel T J. The MauMee Valley Heritage Corridor as a Model of the Cultural Morphology of the Historic Preservation Movement
|
[5] | [D]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1995: 1-186.
|
[6] | Eugster J G. Evolution of the Heritage Areas Movement. George Wright Forum, 2003, 20(2): 50-59.
|
[7] | 王志芳, 孙鹏. 遗产廊道: 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 中国园林, 2001(5): 85-88.
|
[8] | 李伟, 俞孔坚, 李迪华. 遗产廊道与京杭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城市问题, 2004(1): 28-31, 54.
|
[9] | 俞孔坚, 李迪华, 李伟. 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1):1-12.
|
[10] | 俞孔坚, 张蕾, 周菁. 新苏州园林:运河工业文化景观廊道: 苏州运河工业遗产廊道(宝带桥-觅渡桥段). 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 2005: 5.
|
[11] | 李春波, 朱强. 基于遗产分布的运河遗产廊道宽度研究: 以天津段运河为例. 城市问题, 2007(9): 12-15.
|
[12] | 朱强, 俞孔坚, 李迪华, 等. 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层次. 城市环境设计, 2007(5): 16-20.
|
[13] | 俞孔坚, 李迪华, 李伟. 京杭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2): 1-9.
|
[14] | 俞孔坚, 奚雪松, 李迪华, 等. 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 人文地理, 2009(3): 11-16,116.
|
[15] | 奚雪松, 俞孔坚, 李海龙. 美国国家遗产区域管理规划评述. 国际城市规划, 2009(4): 91-98.
|
[16] | 俞孔坚,等. 《为整体保护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报告》. 国家文物局课题, 2007.
|
[17] | 奚雪松.实现整体保护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建: 以大运河山东省济宁段为例
|
[18] | [D] 北京:北京大学, 2010.
|
[19] | Piaget J. The Principle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4: 1-103.
|
[20] |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原理. 王宪钿 等,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1-113.
|
[21] | 楼培敏. 发生学方法. 社会科学, 1986(10): 68-69.
|
[22] | 瞿铁鹏. 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论.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1-266.
|
[23] | 巴尔格. 历史学的范畴和方法. 莫润先 等,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9: 1-330.
|
[24] | 冯平. 发生学的方法、功能性的定义. 求是学刊, 1987(1): 7-13.
|
[25] | 俞吾金. 论哲学发生学.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86(1): 55-66.
|
[26] | 张扬. 发生学方法与中国哲学史研究.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88(3): 49-54.
|
[27] | 户晓辉. 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1-212.
|
[28] | 朱炳祥. 土家族文化的发生学阐释.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1-213.
|
[29] | 朱炳祥. “文化叠合”与“文化还原”.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22(6): 2-7.
|
[30] | 朱炳祥. “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关系的发生学阐释. 武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55(5): 630-635.
|
[31] | 张乃和. 发生学方法与历史研究. 史学集刊, 2007(5): 43-50.
|
[32] | 周魁一. 水利的历史阅读.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1-656.
|
[33] | 山东省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济宁运河文化研究.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2: 1-521.
|
[34] | 何一民.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 四川: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7: 367-379.
|
[35] | 欧阳洪. 京杭运河工程史考. 江苏省航海学会出版, 1988: 346-350.
|
[36] | 交通部规划研究院. 京杭运河航运综合治理发展建设规划研究, 2008: 10-19.
|
[37] | 国家旅游局官员详解“国民休闲计划”
|
[38] | [N/OL] 新华网, 2009-03-16
|
[39] | [2009-10-
|
[40] | 马惠娣. 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 齐鲁学刊, 2002, 167(2): 19-26.
|
[41] | 陈琳, 奚雪松. 美国慢行道系统评述与启示. 国际城市规划, 2010(4): 50-55.
|
[42] | 彭文洁. 遗产廊道解说系统构建途径. 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
[43] | 国家文物局.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第一阶段编制要求: 试用版, 2008.
|
[44] | ICOMOS, TICCIH. The International Canal Monuments List
|
[45] | [M/OL] ICOMOS and TICCIH, 1996
|
[46] | [2009-10- .
|
[47] | 单霁翔. 要成功保护和成功“申遗”必须摸清家底
|
[48] | [EB/OL] . 新华网, 2007-3-11
|
[49] | [2009—10—
|
[50] | Flink C A, Searns R M. Greenways: A Guide to Planning, Design an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1993: 1-337.
|
[51] | 俞孔坚, 朱强, 李迪华. 中国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构建: 设想及原理(上篇). 建设科技, 2007, 6(11): 28-31.
|
[52] | 俞孔坚, 朱强, 李迪华. 中国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构建: 设想及原理(下篇). 建设科技, 2007, 6(11): 39-41.
|
[53] | 周威. 中国运河遗产廊道开发与保护: 以扬州至杭州段运河为例
|
[54] | [D] 四川师范大学, 2008.
|
[55] | 冯契主编. 哲学大辞典: 修订本(上).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317-319.
|
[56] |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2: 1-262.
|
[57] |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1-413.
|
[58] | 陈桥驿. 中国运河开发史.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8: 1-578.
|
[59] | 姚汉源. 京杭运河史.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8: 1-767.
|
[60] | 刘玉平, 贾传宇, 等. 中国运河之都.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 1-245.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