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

DOI: 10.11820/dlkxjz.2006.05.001, PP. 1-9

Keywords: 脆弱性,评价指标,生态系统,岩溶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对于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针对岩溶自然系统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岩溶生态系统的结构脆弱性、生态过程脆弱性、生态功能脆弱性和人为胁迫脆弱性4个方面,评价指标分别是结构稳定性、多样性生境、能量利用和积累、直接使用价值、石漠化程度和速率等。以不同类型的原生岩溶生态系统的生态基准值作为比较基础,评价系统将现有的退化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划分为轻微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以及系统崩溃4级。

References

[1]  袁道先. 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 科学目标和执行计划.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4):461~466.
[2]  王世杰, 李阳兵, 李瑞玲等.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模式. 第四纪研究, 2003, 23(6):657~666.
[3]  袁道先. 袁道先院士1981 年在美国科技促进年会(AAAS) 的学术报告, 1981.
[4]  何寻阳, 李强. 表层岩溶带岩溶泉的水化学动态变化及其环境效应—以马山弄拉兰电堂为例.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23(2):103~106.
[5]  李德文, 崔之久, 刘更年. 岩溶风化壳形成演化及其循环意义. 中国岩溶, 2001, 20(3): 183~188.
[6]  屠玉麟. 贵州喀斯特灌丛群落类型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1995, 13(5):8~9.
[7]  朱守谦. 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II).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1997, 55~64.
[8]  屠玉麟. 贵州喀斯特森林的初步研究. 中国岩溶, 1989, 8(4): 282~290.
[9]  杨汉奎, 程士泽. 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生物量研究. 生态学报, 1991, 11(4):307~312.
[10]  朱守谦, 何纪星, 魏鲁明等. 茂兰喀斯特森林小生境特征研究. 朱守谦主编, 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Ⅲ). 贵阳:贵州科 技出版社, 2003, 38~48.
[11]  Je'ro^me Perrin*, Pierre-Yves Jeannin, et al. Epikarst storage in a karst aquifer: a conceptual model based on isotopic data, Milandre test site, Switzerland.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3, 279: 106~124.
[12]  潘根兴, 曹建华, 何师意等. 土壤碳作为湿润亚热带表层岩溶作用的动力机制: 系统碳库及碳转移特征. 南京农业大 学学报, 1999, 22(9):49~52.
[13]  李瑞玲, 王世杰, 周德全等. 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空间相关分析. 地理学报, 2003, 58(2):314~320.
[14]  Thomas E Downing, Anand Patwardha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for climate adaptation, 2003, tttp://start.org/Downing- Parwardhan Tp3.pdf
[15]  靖娟利, 陈植华, 胡成. 中国西南部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地质科技情报, 2003, 22(3):95~99.
[16]  胡宝清, 金姝兰, 曹少英等. 基于GIS 技术的广西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18(1):103~ 107.
[17]  李阳兵, 谢德体, 魏朝富等. 西南岩溶山地生态脆弱性研究. 中国岩溶, 2002, 21(1):25~29.
[18]  肖荣波, 欧阳志云, 王效科. 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析. 生态学杂志, 2005, 24(5):551~554.
[19]  王艳强, 朱波, 王玉宽. 重庆市石漠化敏感性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2005, 18(1):70~73.
[20]  黄秋昊, 蔡运龙. 基于RBFN 模型的贵州省石漠化危险度评价. 地理学报, 2005, 60(5) :771~778.
[21]  王小丹, 钟祥浩. 生态环境脆弱性概念的着干问题探讨. 山地学报, 2003, 21(增):21~25.
[22]  柳新伟, 周厚诚, 李萍. 生态系统稳定性定义剖析. 生态学报, 2004, 24(11):2635~2340.
[23]  李双成, 吴绍洪, 戴尔阜. 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脆弱性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评价. 生态学报, 2005, 25(3):621~626.
[24]  贺中华, 杨胜天, 梁虹等. 基于GIS 和RS 的喀斯特流域枯水资源影响因素识别- 以贵州省为例. 中国岩溶, 2004, 23(1):48~55.
[25]  彭少麟. 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的生态学理论和应用.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6, 4(3):36~44.
[26]  袁道先.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的环境地质问题.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7, 5:93~97.
[27]  张新时. 中国关键生态区的评价与对策. 中国基础科学, 2001, 21(5):11~14.
[28]  袁道先. 论岩溶环境系统. 中国岩溶, 1988, 7(3):179~186.
[29]  邹胜章, 张文慧, 梁彬. 西南岩溶区表层岩溶带水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地学前缘, 2005, 12(特):152~158.
[30]  李兴中. 贵州高原喀斯特区地文期辨析. 贵州地质, 2001, 18(3):182~186.
[31]  柴宗新. 试论广西岩溶区的土壤侵蚀. 山地研究, 1989, 7(4): 255~259.
[32]  陈晓平. 喀斯特山区环境土壤侵蚀特性的分析研究.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7, 13(4):31~36.
[33]  白占国, 万国江. 贵州碳酸盐岩区域的侵蚀速率及环境效应研究.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8, 4(1):1~7,46.
[34]  刘济明. 黔中喀斯特植被土壤种子库的初步研究. 朱守谦主编, 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Ⅱ).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1997, 128~136.
[35]  龙翠玲, 余世孝, 魏鲁明等. 茂兰喀斯特森林干扰状况与林隙特征. 林业科学, 2005, 41(4):13~19.
[36]  朱守谦, 魏鲁明, 陈正仁等. 茂兰喀斯特森林生物量构成初步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1995, 19 (4): 358~367.
[37]  邓士坚, 王开平, 高虹. 杉木老龄人工林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含量的分布. 生态学杂志, 1988, 7 (1): 13~18.
[38]  屠玉麟, 杨军. 贵州中部喀斯特灌丛群落生物量研究. 中国岩溶, 1995, 14(3):199~208.
[39]  邱学忠等. 云南哀牢山徐家坝地区木果石栎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984, 6(1):85~92.
[40]  李文华. 长白山主要生态系统生物生产量的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1981, 34~48.
[41]  赵平, 彭少麟, 张经炜.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退化生态系统.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8, 6(3):1779~186.
[42]  Robert, Costanza, 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1997, 38(7): 253~260.
[43]  陈履安, 万国江. 喀斯特景观发育的地质基础- 以贵州地区为例. 万国江: 碳酸盐岩与环境,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0, 7~15.
[44]  万国江, 白占国. 论碳酸盐侵蚀与环境变化. 第四纪研究, 1998, (3):279.
[45]  王德炉, 朱守谦, 黄宝龙. 石漠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初步研究.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3,22(3):204~207,21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