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重力模型系数时间变化路径分析———以中国城际铁路旅客交流为例

DOI: 10.11820/dlkxjz.2008.04.016, PP. 110-116

Keywords: 动态变化,距离衰减参数,质量参数,重力模型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重力模型是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模型,空间相互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对模型参数的测定和解释一直是多个学科关注的热点。但对模型参数时间变化路径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本研究采用无约束重力模型分析了1990年代以来主要时间点的中国城际铁路旅客交流,得到了参数的时间变化路径。我们发现质量参数与距离衰减参数均为增加趋势,并进行了解释,特别就距离衰减参数单调增加路径与理论预期的差异从技术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制度框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试探性解释和理论反思。

References

[1]  张文尝、金凤君、荣朝和、唐秀芳,空间运输联系———理 论研究·实证分析·预测方法.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2,56~64.
[2]  John R. Roy and Jean - Claude Thill,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ling , Regional Science, 2004, 83(1): 339~362.
[3]  杨齐. 区域客流分布模型的研究. 地理学报,1990,45 (3): 264~274.
[4]  刘世峰, 赵洪武. 重力模型的机理分析. 数量经济技术经 济研究,2000,17(1): 56~58.
[5]  王欣, 吴殿廷, 王红强. 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3): 55~59.
[6]  Martti Luoma, Kauko Mikkonen and Mauri Palom?ki, The threshold gravity model and transport geography: How transport development influences the distance - decay parameter of the gravity model,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993, 1(4): 240~247.
[7]  Kauko Mikkonen and Martti Luoma, The parameters of the gravity model are changing - how and why.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999, 7(4): 277~283.
[8]  金凤君. 运输联系与经济联系共存发展研究. 经济地理, 1993,13(1): 76~80.
[9]  戴特奇, 金凤君, 王姣娥. 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 络演进———以我国20 世纪90 年代城际铁路客流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 80~89.
[10]  薛凤旋、蔡建明. 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 战略. 地理研究,2003,22(5): 531~540.
[11]  陈航, 张文尝, 金凤君等. 中国交通地理. 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0, 193~194.
[12]  顾朝林. 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 北京:商务 印书馆,1992, 275~313.
[13]  Fik T J, Mulligan G F. Functional form and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s ,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8, 30: 1497~1507.
[14]  张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体系的演变. 城市规划, 2001,25(4): 7~10.
[15]  彼得·尼茨坎普主编,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1 卷,区 域经济学)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29~370.
[16]  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7, 148~161.
[17]  刘继生, 陈彦光. 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应用 方法———关于城市体系空间作用的引力理论探讨. 地理 科学,2000,20(6): 528~533.
[18]  周一星, 于海波. 以“五普”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城镇化水 平修补的建议. 统计研究,2002,(4): 44~47.
[19]  仇保兴. 我国城镇化的特征、动力与规划调控. 城市发展 研究,2003,10(1): 4~16.
[20]  Jin Fengjun, Wang Fahui and Liu Yu. Geographic Patterns of Air Passenger Transport in China 1980~1998: Imprints of Economic Growth,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Network Development ,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2004, 56(4), 471~487.
[21]  Edward J. Taaffe, Howard L. Gauthier and Morton E. O’ Kelly, Geography of Transportation 2th , US: Prentice Hall Inc., 1996, 195~230.
[22]  金凤君, 王姣娥, 孙炜, 牛树海. 铁路客运提速的空间 经济效果评价. 铁道学报,2003,25(6): 1~7.
[23]  周一星,胡智勇. 从航空运输看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网 络结构. 地理研究,2002,21(3): 276~286.
[24]  朱英明. 城市群经济空间分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7~79.
[25]  陆大道. 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3, 334~371.
[26]  黄海波, 何琳. 城市间旅客运输需求的研究. 铁道学 报,1999,21(5): 5~9.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