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新疆区域基础设施与经济耦合的关联分析

DOI: 10.11820/dlkxjz.2009.03.004, PP. 345-352

Keywords: 基础设施,经济,灰色关联分析,关联度,耦合度,新疆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本文以新疆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出区域基础设施与经济交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揭示出新疆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耦合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耦合机制,并分别从时空角度分析耦合度的时序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各要素之间的耦合是复杂的,总体上表现在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反馈作用和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通过关联度计算遴选出作用于经济的10项基础设施指标和影响基础设施的6项经济指标,它们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系统交互耦合的机制;(2)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与人均GDP的关联性最强,进一步建立作用关系模型,得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基本建设投入对人均GDP的弹性为0.264。(3)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耦合度的时序变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且空间各异,根据耦合度大小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将新疆15个地州市划分为经济发展超前型、趋近协调型、同步协调型和低水平耦合型等4种类型,总体而言以同步协调型为主。

References

[1]  ?? 踪家峰,李静. 中国的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统计研究, 2006(7) : 18-22.
[2]  金建清, 范克危. 城市基础设施评价的一种方法. 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2(1): 34-37.
[3]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5, 98 -117.
[4]  王姣娥, 金凤君. 中国铁路客运网络组织与空间服务系统优化. 地理学报,2005,60 (3):371-380.
[5]  曹小曙, 阎小培. 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网络演化对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 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地理研究,2003,22 (3):305-312.
[6]  陆锋,陈洁. 武汉城市圈城市区位与可达性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4):68 -74.
[7]  张学良.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区域比较分析. 财经研究, 2007, 33(8):51-63.
[8]  唐建新. 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兼论我国基础设施“瓶颈”约束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经济评论, 1998,(2): 47-50.
[9]  傅立.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 186-263.
[10]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137-165.
[11]  恭定勇,蒋爱民.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 城市问题, 2004, 117(1): 46 -50.
[12]  张学良,孙海鸣. 交通基础设施、空间聚集与中国经济增长. 经济经纬, 2008 (2): 20-23.
[13]  金凤君. 基础设施与人类生存环境之关系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3): 276-285.
[14]  ?? 张望.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增长: 基于VAR方法对福州市的实证分析.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6(3): 42-47.
[15]  ?? Aschauer D A.? 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9,23:177-200.
[16]  ?? Barro R J.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 98:103-125.
[17]  ?? Sun Shenghan. Infrastructure improvem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China, 1985-1994.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 vo1.3. Winter 1996/1997, UN-CRD,1997.
[18]  ?? Vijaya G D, Cynthia S, Lawrence R K. 1999, Infra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 a nonlinear approach,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 1999, 92, 47-74.
[19]  ? Rietveld P, Nijkamp P.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 Polak J B, Heertje A. Analytical Transport Economics: An Interactional Perspective.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 2000.
[20]  ? 李泊溪,刘德顺. 中国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区域比较分析. 管理世界, 1995(2): 106-111.
[21]  ?? 刘海隆,包安明,陈曦. 新疆交通可达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地理学报, 2008,63 (4) : 428-436.
[22]  罗明义.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基础设施建设. 思想战线, 1995(6): 23-27.
[23]  曹小曙, 薛德升, 阎小培. 中国干线公路网络联结的城市通达性. 地理学报, 2005, 60 (6):903-910.
[24]  金凤君, 王娇娥. 20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其空间通达性. 地理学报, 2004,59 (2):293-302.
[25]  金凤君.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4(4): 70-74.
[26]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 地理学报,2005, 60(2): 237-247.
[27]  曾利军,王华东.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理与方法研究. 环境科学学报, l998, l8(5): 526-532.
[28]  邓聚龙. 灰色系统基本方法. 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l987: 34-41.
[29]  Canning David, Marianne Fay. The Effect of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on Economic Growth.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199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