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土地城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DOI: 10.11820/dlkxjz.2012.08.007, PP. 1042-1049

Keywords: 城镇用地扩张,土地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率,土地非农化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中国正经历着大规模的高速城镇化过程,与人口城镇化相伴随的是土地的急速城镇化,而关于“冒进土地城镇化”的提法和关注甚多但讲法不一。为了厘清土地城镇化的概念、内涵及度量方法,本文回顾并评述了土地城镇化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对土地城镇化问题进行了再思考。现阶段中国土地城镇化不仅仅是农用地转换用途的非农化过程,越来越被关注的是农村建设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以及建设用地的效率提升。本文认为土地城镇化应为土地从非城镇状态向城镇状态转变的过程,并提出以城镇建设用地与城乡建设用地的比值作为土地城镇化率的衡量指标。以此出发,土地城镇化问题今后的研究重点包括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匹配研究、时空格局和驱动机制研究、城乡实体空间划分、城镇空间扩张研究和用地效率转变研究。

References

[1]  中国土地政策改革课题组. 土地解密. 财经, 2006(4):34-44.
[2]  周一星. 土地失控谁之过. 城市规划, 2006, 30(11):65-72.
[3]  陆大道, 姚士谋, 李国平. 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 经济地理, 2007, 27(6): 883-887.
[4]  陈春. 健康城镇化发展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4): 7-9.
[5]  吕萍. 土地城市化与价格机制研究.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6]  林坚. 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
[7]  李培祥. 广东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关系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29): 12955-12958.
[8]  卢斌莹, 陈正江, 侯春, 等. 基于GIS 的西安市南郊土地城市化空间发展研究. 人文地理, 2010, 25(1): 56-59.
[9]  陈凤桂, 张虹鸥, 吴旗韬, 等.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人文地理, 2010, 25(5): 53-58.
[10]  鲁德银. 土地城镇化的中国模式剖析. 商业时代, 2010(33): 7-9, 40.
[11]  田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喜忧参半的土地城市化. 城市规划, 2011(2): 11-12.
[12]  姚士谋, 陆大道, 王聪, 段进军, 武清华. 中国城镇化需要综合性的科学思维: 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方式. 地理研究, 2011, 30(11): 1947-1955.
[13]  黄丹, 徐邓耀. 基于SPSS 的人口增长与土地城市化关系分析研究: 以南充市为例. 重庆与世界, 2011, 18(1):76-78.
[14]  薛欧, 赵凯, 陈艳蕊, 等. 陕西省土地城市化水平评价分析.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42(3): 415.
[15]  陶然, 陆曦, 苏福兵, 等. 地区竞争格局演变下的中国转轨: 财政激励和发展模式反思. 经济研究, 2009, 44(7):21-33.
[16]  杨世松. 农村就地城市化: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创新. 经济师, 2008(5): 17-19.
[17]  陈明星, 陆大道, 张华.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 地理学报, 2009, 64(4): 387-398.
[18]  刘艳军, 李诚固, 孙迪. 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研究: 以15 个副省级市为例. 经济地理, 2006, 26(2): 225-229.
[19]  陈凤桂, 张虹鸥, 吴旗韬, 等.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人文地理, 2010, 25(5): 53-58.
[20]  鲁德银. 土地城镇化的中国模式剖析. 商业时代, 2010(33): 7-9, 40.
[21]  田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喜忧参半的土地城市化. 城市规划, 2011(2): 11-12.
[22]  姚士谋, 陆大道, 王聪, 段进军, 武清华. 中国城镇化需要综合性的科学思维: 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方式. 地理研究, 2011, 30(11): 1947-1955.
[23]  黄丹, 徐邓耀. 基于SPSS 的人口增长与土地城市化关系分析研究: 以南充市为例. 重庆与世界, 2011, 18(1):76-78.
[24]  温铁军, 朱守银. 政府资本原始积累与土地“农转非”.管理世界, 1996(5): 161-169.
[25]  黄爱东. 分税制改革引发的土地财政与土地城市化之反思.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3): 94-97.
[26]  黎夏, 叶嘉安. 利用遥感监测和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扩张过程: 以东莞市为例. 地理研究, 1997, 16(4): 56-62.
[27]  黎夏, 叶嘉安. 利用主成分分析改善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监测精度: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用地扩张为例. 遥感学报, 1997, 1(4): 282-289.
[28]  李加林, 许继琴, 李伟芳, 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用地增长的时空特征分析. 地理学报, 2007, 62(4): 437-447.
[29]  顾朝林. 北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1999, 14(4): 307-312.
[30]  史培军, 陈晋, 潘耀忠.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地理学报, 2000, 55(2): 151-160.
[31]  黄季焜, 朱莉芬, 邓祥征. 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科学: D 辑, 2007, 37(9): 1235-1241.
[32]  谈明洪, 李秀彬, 吕昌河.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大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耕地的占用. 中国科学: D 辑,2004, (12): 1157-1165.
[33]  刘纪远, 王新生, 庄大方, 等. 凸壳原理用于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识别. 地理学报, 2003, 58(6): 885-892.
[34]  王新生, 刘纪远, 庄大方, 等.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 地理学报, 2005, 60(3): 392-400.
[35]  Zhang T W. Community features and urban sprawl: thecase of the Chicago metropolitan region. Land Use Policy,2001, 18(3): 221-232.
[36]  Camagni R, Gibelli M C, Rigamonti P. Urban mobilityand urban form: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ofdifferent patterns of urban expansion. Ecological Economics,2002, 40(2): 199-216.
[37]  Mills E S. Book review of urban sprawl causes, consequencesand policy response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Economics, 2003, 33(2): 251-252.
[38]  Benjamin K. Combating urban sprawl in Massachusetts:Reforming the zoning act through legal challenges. BostonCollege Environmental Affairs Law Review, 2003, 30(3): 605-632.
[39]  蒋芳, 刘盛和, 袁弘. 北京城市蔓延的测度与分析. 地理学报, 2007, 62(6): 649-658.
[40]  苏建忠. 广州城市蔓延机理与调控措施研究[D]. 广州:中山大学, 2006.
[41]  张宏斌, 贾生华. 土地非农化调控机制分析. 经济研究,2001, 36(12): 50-54.
[42]  李秀彬. 中国近20 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自然资源学报, 1999, 14(4): 329-333.
[43]  谭永忠, 吴次芳, 王庆日, 等.“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驱动下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5): 727-734.
[44]  何英彬, 陈佑启, 姚艳敏, 等. 区域耕地非农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空间特征研究: 以东北三省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3): 439-447.
[45]  Deng X Z, Huang J K, Rozelle S, et al. Cultivated landconversion and potential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Land Use Policy, 2006, 23(4): 372-384.
[46]  陈彬文.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22(6): 30-35.
[47]  韩俊.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源是土地征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科学决策, 2005(7): 5-8,14.
[48]  曲福田, 陈江龙, 陈雯. 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2):231-241.
[49]  刘丽军, 宋敏, 屈宝香. 中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 资源科学, 2009, 31(1): 116-122.
[50]  陈江龙, 曲福田, 陈雯.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土地利用政策调整的启示. 管理世界, 2004(8):37-42, 155.
[51]  谭荣, 曲福田, 郭忠兴. 中国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3):277-281.
[52]  孙爱军, 张飞. 耕地非农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经济问题,2010(10): 88-91.
[53]  Wasilewski A, Krukowski K. Land conversion for suburbanhousing: A study of urbanization around Warsaw andOlsztyn, Pol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4, 34(2): 291-303.
[54]  杨志荣, 吴次芳. 制度收益与发展收益对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差异及其对政策调整的启示. 中国土地科学,2008, 22(2): 3-8, 16.
[55]  Lin G C S. Reproducing spaces of Chinese urbanization:New city-based and land-centred urban transformation.Urban Studies, 2007, 44(9): 1827-1855.
[56]  Ma L J C, Fan M. Urbanization from below: The growthof towns in Jiangsu, China. Urban Studies, 1994, 31(10):1625-1645.
[57]  周一星, 曹广忠. 改革开放20 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 1999, 23(12): 8-13.
[58]  张京祥, 吴缚龙. 从区域兼并到区域管治: 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角色与关系//吴缚龙, 马润潮, 张京祥. 转型与重构: 中国城市发展多维透视.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9-65.
[59]  叶嘉安, 徐江. 二元化土地制度下的多样化土地交易与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吴缚龙, 马润潮, 张京祥. 转型与重构: 中国城市发展多维透视.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83-105.
[60]  张五常. 中国的经济制度.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8.
[61]  Davis K. World urbanization: 1950-70.//Bourne I S, SimonsJ. W. Systems of Cit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78: 92-100.
[62]  周一星, 史育龙. 建立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 地理学报, 1995, 50(1): 289-301.
[63]  王静爱, 何春阳, 董艳春, 等. 北京城乡过渡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4): 201-208.
[64]  宋小冬, 柳朴, 周一星. 上海市城乡实体地域的划分. 地理学报, 2006, 61(8): 787-797.
[65]  Lin J, Huang F M, Zhang S H, et al. Discussion of Identifyingurbanized area basing on the method of“three-factoranalysis”: A case study on Chaoyang District of Beijing//Ju W M, Zhao S H. Geoinformatics 2007: RemotelySensed Data and Information. Proc. SPIE Vol. 6752,67522R, 2007.
[66]  林坚, 汤晓旭, 黄斐玫, 等. 城乡结合部地域识别与土地利用研究: 以北京中心城地区为例. 规划研究, 2007, 31(8): 36-44.
[67]  李丽, 迟耀斌, 王智勇, 等. 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主要城市扩展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1): 1933-1943.
[68]  罗罡辉, 吴次芳. 城市用地效益的比较研究. 经济地理,2003, 23(3): 367-370, 392.
[69]  陶然, 曹广忠.“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的不匹配与政策组合应对. 改革, 2008,10): 83-88.
[70]  中国土地政策改革课题组. 土地解密. 财经, 2006(4):34-44.
[71]  周一星. 土地失控谁之过. 城市规划, 2006, 30(11):65-72.
[72]  陆大道, 姚士谋, 李国平. 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 经济地理, 2007, 27(6): 883-887.
[73]  陈春. 健康城镇化发展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4): 7-9.
[74]  吕萍. 土地城市化与价格机制研究.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75]  林坚. 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
[76]  李培祥. 广东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关系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29): 12955-12958.
[77]  卢斌莹, 陈正江, 侯春, 等. 基于GIS 的西安市南郊土地城市化空间发展研究. 人文地理, 2010, 25(1): 56-59.
[78]  薛欧, 赵凯, 陈艳蕊, 等. 陕西省土地城市化水平评价分析.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42(3): 415.
[79]  黄爱东. 分税制改革引发的土地财政与土地城市化之反思.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3): 94-97.
[80]  黎夏, 叶嘉安. 利用遥感监测和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扩张过程: 以东莞市为例. 地理研究, 1997, 16(4): 56-62.
[81]  黎夏, 叶嘉安. 利用主成分分析改善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监测精度: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用地扩张为例. 遥感学报, 1997, 1(4): 282-289.
[82]  李加林, 许继琴, 李伟芳, 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用地增长的时空特征分析. 地理学报, 2007, 62(4): 437-447.
[83]  顾朝林. 北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1999, 14(4): 307-312.
[84]  史培军, 陈晋, 潘耀忠.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地理学报, 2000, 55(2): 151-160.
[85]  黄季焜, 朱莉芬, 邓祥征. 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科学: D 辑, 2007, 37(9): 1235-1241.
[86]  谈明洪, 李秀彬, 吕昌河.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大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耕地的占用. 中国科学: D 辑,2004, (12): 1157-1165.
[87]  刘纪远, 王新生, 庄大方, 等. 凸壳原理用于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识别. 地理学报, 2003, 58(6): 885-892.
[88]  王新生, 刘纪远, 庄大方, 等.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 地理学报, 2005, 60(3): 392-400.
[89]  Zhang T W. Community features and urban sprawl: thecase of the Chicago metropolitan region. Land Use Policy,2001, 18(3): 221-232.
[90]  Camagni R, Gibelli M C, Rigamonti P. Urban mobilityand urban form: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ofdifferent patterns of urban expansion. Ecological Economics,2002, 40(2): 199-216.
[91]  Chiotti Q. 多伦多的环境: 探讨城市蔓延对大气的影响.秦波, 译. 国外城市规划, 2005(2): 48-52.
[92]  Mills E S. Book review of urban sprawl causes, consequencesand policy response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Economics, 2003, 33(2): 251-252.
[93]  Benjamin K. Combating urban sprawl in Massachusetts:Reforming the zoning act through legal challenges. BostonCollege Environmental Affairs Law Review, 2003, 30(3): 605-632.
[94]  Bengston D, 刘丽. 美国城市增长管理和开敞空间保护的国家政策:美国的政策手段及经验教训. 国土资源情报, 2004(4): 42-49.
[95]  李强, 杨开忠. 城市蔓延.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96]  蒋芳, 刘盛和, 袁弘. 北京城市蔓延的测度与分析. 地理学报, 2007, 62(6): 649-658.
[97]  苏建忠. 广州城市蔓延机理与调控措施研究[D]. 广州:中山大学, 2006.
[98]  张宏斌, 贾生华. 土地非农化调控机制分析. 经济研究,2001, 36(12): 50-54.
[99]  李秀彬. 中国近20 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自然资源学报, 1999, 14(4): 329-333.
[100]  谭永忠, 吴次芳, 王庆日, 等.“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驱动下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5): 727-734.
[101]  何英彬, 陈佑启, 姚艳敏, 等. 区域耕地非农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空间特征研究: 以东北三省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3): 439-447.
[102]  Deng X Z, Huang J K, Rozelle S, et al. Cultivated landconversion and potential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Land Use Policy, 2006, 23(4): 372-384.
[103]  陈彬文.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22(6): 30-35.
[104]  韩俊.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源是土地征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科学决策, 2005(7): 5-8,14.
[105]  曲福田, 陈江龙, 陈会广. 经济发展与中国土地非农化.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106]  曲福田, 陈江龙, 陈雯. 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2):231-241.
[107]  刘丽军, 宋敏, 屈宝香. 中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 资源科学, 2009, 31(1): 116-122.
[108]  陈江龙, 曲福田, 陈雯.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土地利用政策调整的启示. 管理世界, 2004(8):37-42, 155.
[109]  谭荣, 曲福田, 郭忠兴. 中国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3):277-281.
[110]  孙爱军, 张飞. 耕地非农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经济问题,2010(10): 88-91.
[111]  Wasilewski A, Krukowski K. Land conversion for suburbanhousing: A study of urbanization around Warsaw andOlsztyn, Pol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4, 34(2): 291-303.
[112]  曲福田, 冯淑怡, 俞红. 土地价格及分配关系与农地非农化经济机制研究: 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例. 中国农村经济, 2001(12): 54-60.
[113]  温铁军, 朱守银. 土地资本的增殖收益及其分配: 县以下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问题. 中国土地, 1996(4): 24-27.
[114]  杨志荣, 吴次芳. 制度收益与发展收益对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差异及其对政策调整的启示. 中国土地科学,2008, 22(2): 3-8, 16.
[115]  Lin G C S. Reproducing spaces of Chinese urbanization:New city-based and land-centred urban transformation.Urban Studies, 2007, 44(9): 1827-1855.
[116]  Ma L J C, Fan M. Urbanization from below: The growthof towns in Jiangsu, China. Urban Studies, 1994, 31(10):1625-1645.
[117]  周一星, 曹广忠. 改革开放20 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 1999, 23(12): 8-13.
[118]  陆大道, 姚士谋, 刘慧, 等. 2006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城镇化进程及空间扩张.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119]  张京祥, 吴缚龙. 从区域兼并到区域管治: 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角色与关系//吴缚龙, 马润潮, 张京祥. 转型与重构: 中国城市发展多维透视.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9-65.
[120]  叶嘉安, 徐江. 二元化土地制度下的多样化土地交易与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吴缚龙, 马润潮, 张京祥. 转型与重构: 中国城市发展多维透视.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83-105.
[121]  张五常. 中国的经济制度.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8.
[122]  曹广忠, 袁飞, 陶然. 土地财政、产业结构演变与税收超常规增长: 中国“税收增长之谜”的一个分析视角. 中国工业经济, 2007(12): 13-21.
[123]  陶然, 陆曦, 苏福兵, 等. 地区竞争格局演变下的中国转轨: 财政激励和发展模式反思. 经济研究, 2009, 44(7):21-33.
[124]  杨世松. 农村就地城市化: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创新. 经济师, 2008(5): 17-19.
[125]  陈明星, 陆大道, 张华.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 地理学报, 2009, 64(4): 387-398.
[126]  刘艳军, 李诚固, 孙迪. 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研究: 以15 个副省级市为例. 经济地理, 2006, 26(2): 225-229.
[127]  Davis K. World urbanization: 1950-70.//Bourne I S, SimonsJ. W. Systems of Cit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78: 92-100.
[128]  周一星, 史育龙. 建立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 地理学报, 1995, 50(1): 289-301.
[129]  王静爱, 何春阳, 董艳春, 等. 北京城乡过渡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4): 201-208.
[130]  宋小冬, 柳朴, 周一星. 上海市城乡实体地域的划分. 地理学报, 2006, 61(8): 787-797.
[131]  Lin J, Huang F M, Zhang S H, et al. Discussion of Identifyingurbanized area basing on the method of“three-factoranalysis”: A case study on Chaoyang District of Beijing//Ju W M, Zhao S H. Geoinformatics 2007: RemotelySensed Data and Information. Proc. SPIE Vol. 6752,67522R, 2007.
[132]  林坚, 汤晓旭, 黄斐玫, 等. 城乡结合部地域识别与土地利用研究: 以北京中心城地区为例. 规划研究, 2007, 31(8): 36-44.
[133]  李丽, 迟耀斌, 王智勇, 等. 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主要城市扩展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1): 1933-1943.
[134]  罗罡辉, 吴次芳. 城市用地效益的比较研究. 经济地理,2003, 23(3): 367-370, 39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