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展
DOI: 10.11820/dlkxjz.2004.04.001 , PP. 1-9
Keywords: 进展 ,青藏高原 ,湿地
Abstract:
青藏高原具有全球重要性,是地球表面上很少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区域之一,在全球变化研究中被作为先兆区或预警区。青藏高原湿地多为高寒沼泽、高寒沼泽化草甸和高寒湖泊,具有生态蓄水、水源补给、气候调节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防止全球水危机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青藏高原湿地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湿地的类型和分布、湿地土壤、湿地植被、泥炭的形成与演化、湿地动物、古植被古气候、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湿地退化几个方面对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
References
[1] 孙广友. 青藏高原的湿地. 大自然探索, 2002, 12:30~32.
[2] 谢高地, 鲁春霞, 冷允法.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 自然资源学报, 2003,18(2):189~196.
[3] 张新时, 刘春迎. 全球变化条件下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图景预测. 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 上海:科学出版社. 1994, 17~36.
[4] 潘保田, 李吉均, 朱俊杰等. 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31(4):160~167.
[5] 巴桑罗布, 刘放光. 西藏生物多样性特征及保护管理对策. 林业资源管理, 2002, 6:39~42.
[6] 闫 娥, 杨 帆. 加强江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 青海环境, 2001, 11(2):91~92.
[7] 陈桂琛, 黄志伟, 卢学峰等. 青海高原湿地特征及其保护. 冰川冻土, 2002, 24(3):254~259.
[8] 孙士云. 青藏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特点及保护对策.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2, 29(3):121~124.
[9] Wang, F. B., Yan, G., Lin, B.H. organic-carbon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from peats in Ruoergai Plateau, eastern part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3, 38(13): 1114~1118.
[10] Duan, Y., Ma, L. Lipid geochemistry in a sediment core from Ruoergai Marsh deposit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Organic Geochemistry, 2001,32:1429~1442.
[11] 张文芬. 横断山区沼泽泥炭形成条件的主成分分析. 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沼泽研究, 1988, 266~273.
[12] 李来兴. 长江源湿地与水禽初报.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13(增刊): 100~104.
[13] 武云飞, 吴翠珍. 长江河源区的鱼类及其区系分析. 长江河源区自然环境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98~111.
[14] Hirota, M., Tang, Y. H., Hu Q. W., et al. Methane emissions from different vegetation zones in a Qinghai~Tibet Plateau wetland.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4,36:737~748.
[15] 张镱锂, 李秀彬, 傅小锋等. 拉萨城市用地变化分析. 地理学报, 2000, 55(4):395~406.
[16] 莫申国, 张百平, 程维明等. 青藏高原的主要环境效应.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4(2):88~96 .
[17] 刘红玉, 吕宪国, 张世奎. 湿地景观变化过程与累计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1): 60~70.
[18] 金会军, 程国栋, 徐柏青等. 青藏高原花石峡冻土站高寒湿地CH4排放研究. 冰川冻土, 1998, 20(2):172~174.
[19] 郑作新. 川西地区鸟兽资源调查报告. 中国科学院南水北调综合考察报告.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20] 柴 岫, 郎惠卿, 金树忠等. 若尔盖高原沼泽.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21] 赵魁义, 王德斌, 宋海远. 西藏沼泽的初步研究. 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沼泽研究,1988, 227~235.
[22] 赵魁义. 西藏沼泽植被的基本特征. 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沼泽研究, 1988, 242~250.
[23] 王长科, 王跃思, 张安定等. 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对策.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21(5):20~23.
[24] 王德斌. 西藏沼泽土壤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沼泽研究, 1988, 236~241.
[25] 蒲正学. 西藏山南水生和湿生植物资源及利用. 草业科学, 1998, 15(6): 5~6.
[26] 刘 海, 张 军. 西部湿地资源现状、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四川省若尔盖高原湿地为例. 青海环境, 2001, 20(4):47~50.
[27] 卫学承. 拉萨拉鲁湿地生态学特征及恢复与重建措施研究. 西藏科技, 2002, 4:58~63.
[28] 袁军, 高吉喜, 吕宪国等. 纳木错湿地资源评价及保护与台理利用对策. 资源科学, 2002, 24(4):29~34.
[29] 宋海远, 王德斌, 赵魁义.西藏泥炭地的形成与演化. 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沼泽研究,1988, 251~256.
[30] 孙广友, 张文芬. 若尔盖高原黄河古河道及其古地理意义. 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沼泽研究, 1988, 299~304.
[31] 孙广友, 张文芬, 张家驹等. 若尔盖高原沼泽生态环境及其合理开发的研究. 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沼泽研究, 1988, 305~314.
[32] 杨旭煜, 王顺洋, Derek Albert Scott. 若尔盖沼泽夏季涉禽游禽观察. 动物学杂志, 1994, 29(3):36~41.
[33] 李来兴. 青藏高原湿地鸟类物种名录及其保护.青海环境, 1996, 6(1):19~26.
[34] 武云飞, 吴翠珍. 黄河源头和星宿海的鱼类. 动物分类学报, 1988, 13(2):195~200.
[35] 汪佩芳, 夏玉梅, 王曼华. 西藏南部全新世泥炭孢粉组合及自然环境演化的探讨. 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沼泽研究, 1988, 257~265.
[36] 汪佩芳, 孙广友. 滇西北横断山区全新世古植被与古气候的演变. 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沼泽研究, 1988, 293~298.
[37] 王德宣, 吕宪国, 丁维新等.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CH4排放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 2002,17(6): 877~880.
[38] 杨永兴. 若尔盖高原生态环境恶化与沼泽退化及其形成机制. 山地学报, 1999, 17(4):318~32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