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科学基础与初步框架

DOI: 10.11820/dlkxjz.2005.06.001, PP. 1-7

Keywords: 判别模式,区域生态安全,退化景观,原生态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生态安全研究涉及多种尺度(种群、生态系统、流域、区域、国家),其中区域生态安全是区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和谐社会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生态安全的核心,应该处于中心的地位。但目前为止进行的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多集中在综合指标评价、生物安全及土地利用变化效应的分析,比较缺乏严格的判定区域生态安全的科学基础。本文认为,地理地带性应是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基本准则;景观(土地类型)的原生态值可以作为区域生态安全的客观标准;景观退化程度是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指标;三者共同构成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科学基础。本文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地理学方法,其框架体系应包括(1)地理地带性分析及景观原生态定值;(2)景观退化程度的确定;(3)区域退化景观格局分析;(4)周围区域的生态影响分析;(5)区域生态安全水平的判别模式;(6)区域生态安全的指标体系。

References

[1]  联合国环境规划暑. 全球环境展望(3).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2]  Kenneth H. Keller. Unpacking th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Change and Security Project (ECSP)Report3/Report3a.pdf, http://wwics.edu/index.cfm? Topic id= 413&fuseaction =topics.publications& group_id =6260)
[3]  肖笃宁, 陈文波, 郭福良. 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应用生态学报, 2002,13(3):354~358.
[4]  邓红兵, 王庆礼, 蔡庆华. 流域生态学新学科, 新思维, 新途径. 应用生态学报, 1998, 9(4): 443~449.
[5]  虞孝感. 长江流域生态安全问题及建议.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3):294~298.
[6]  赵松乔.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制图规范.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89.
[7]  蔡运龙. 土地单位及其术语刍议. 地理研究, 1986 (3): 88~96.
[8]  黄秉维.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9.
[9]  Rosalie Bertell. A Critical Study into the Military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Women’s Press, 2000.
[10]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00.
[11]  Margaret Brusascomackenzie. Environmental Security—A view from Europe. ECSP report, issue 10, 2004.
[12]  Richard Matthew and Bryan McDonald. Networks of threats and vulnerability: Lessons from environmental Security. ECSP report, issue 10, 2004:36~42.
[13]  《世界知识》专稿. 安全-在传统与非传统之间.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 com/world/2003-09/02/content_1058241.htm, 2003.9.29.
[14]  俞孔坚. 景观敏感度与阀值评价研究. 地理研究, 1991, 10(2): 38~51.
[15]  俞孔坚. 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学报, 1999, 19(1).40~53.
[16]  关文彬,谢春华,马克明,牛健植,赵玉涛,汪西林. 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途径. 生态学报,2003,23(1).
[17]  Norton S B, Rodier D J, Gentile J H. et al.A framework for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at the EPA.Environ Toxic Chemi,1992, (11):1663~1672.
[18]  杨京平(主编). 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 2002.
[19]  马克明, 傅伯杰 等.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概念与理论基础. 生态学报, 2004, 24(4): 761~768.
[20]  史培军, 宋长青, 景贵飞. 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2):161~168
[21]  尚宗波, 高 琼. 流域生态学-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生态学报, 2001, 21(3): 468~473.
[22]  吴 刚, 蔡庆华. 流域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整体表述. 生态学报, 1998, 18(6): 575~581.
[23]  Chang D.H.S. The vegetation zon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81, 1(1):29~48.
[24]  A.Γ. 伊萨钦科. 今日地理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p118.
[25]  赵松乔. 土地类型的划分与制图. 地理制图研究, 1979, (1): 17~29.
[26]  赵松乔.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划分与制图. 中国土地类型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6, 23~29.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