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基于水环境保护的流域景观格局优化理念初探
DOI: 10.11820/dlkxjz.2007.03.005 , PP. 38-46
Keywords: “源”“汇”景观 ,非点源污染 ,景观格局优化 ,流域 ,水环境保护
Abstract:
流域范围内因水体的联系使得不同类型景观斑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更为紧密,因而景观格局的变化会显著影响流域内水体质量。着眼于流域尺度上水环境保护的需要,必须合理考虑景观斑块的类型、格局和空间分异等特征,尽可能地减少非点源污染输出量,从而降低水体遭受污染的威胁程度。本研究从水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以“源”“汇”景观在镶嵌组合和空间分异方面利用的适宜性作为优化依据,以“源”“汇”景观空间分布的关键地段作为研究战略点,同时考虑“源”“汇”景观在数量、空间和转换成本等方面的客观约束条件,将景观数量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优化进行有机结合,最终确定了流域尺度上以调控非点源污染、保护水体质量为目标的景观格局优化研究的概念框架。本研究不仅为解决流域尺度上非点源污染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而且为降低景观类型及其格局对水体质量的威胁程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优化方案。
References
[1] 沈晋, 沈冰, 李怀恩等. 环境水文学. 安徽: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2] Basnyat P, Teeter L D, Flynn KM,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non- 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puts to coastal estuar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9, 23(4): 539~549.
[3] 郑一, 王学军. 非点源污染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水科学进展, 2002, 13(1):105~110.
[4] 陈利顶, 傅伯杰, 徐建英等. 基于“源—汇”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识别方法———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 生态学报, 2003, 23(11): 2406~2413.
[5] 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 生态学杂志, 2000, 19(1): 42~52.
[6] 张惠远, 倪晋仁. 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 城市规划, 2001, 25(7):15~18.
[7] [美]弗雷德里克·斯坦纳著. 周年兴, 李小凌, 俞孔坚, 等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8] 陈利顶, 傅伯杰, 张淑荣等. 异质景观中非点源污染动态变化比较研究. 生态学报, 2002, 22(6): 808~816.
[9] Leon L F, Soulis E D, Kouwen N, et 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 distributed water quality modeling approach. Water Reserv, 2001, 35(4): 997~1007.
[10] 张惠远, 王仰麟. 土地资源利用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 地学前缘, 2000, 7(增刊): 112~120.
[11] 李正国, 王仰麟, 张小飞等. 景观生态区划的理论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5): 10~20.
[12] Calder I R. Hydrologic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Chapter 13 in Maidment, D.R., Handbook of hydrology. McGraw- Hill, New York, 1993.
[13] Bhaduri B, Harbor J, Engel B A, et al. Assessing watershed- scale, long- term hydrologic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 using a GIS- NPS mode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0, 26(6): 643~658.
[14] 魏建兵, 肖笃宁, 解伏菊.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与调控原则.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2): 36~45.
[15] 李锐, 杨勤科, 温仲明等.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水土保持通报, 2002, 22(2): 65~70.
[16]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等.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17] Yu K J. Security patterns and surface model in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6, 36(5):1~17.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