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城市水系功能治理方法及应用
DOI: 10.11821/yj2006040005
Keywords: 城市水系 ,水环境修复 ,系统治理 ,功能治理
Abstract:
摘要: 城市水系治理经历了末端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等发展阶段。从系统角度恢复城市水体生态环境是进行水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修复的主要方法,末端治理与综合治理对生态的考虑比较少,而系统治理在强调工程设计生态化的同时又忽略了水系的景观要素。为实现水质、生态、景观的协同发展,本文在系统治理的基础上提出功能治理的方法框架,包括水系问题诊断、问题评价、功能治理、措施优化与管理等步骤,其优势在于借助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及景观设计原理,将生态工程景观化。汉阳水系治理的案例表明:对城市水系而言,水环境修复措施与工程景观的同步设计较生态修复与景观的分步设计有更明显的效果。
References
[1] 王宝贞,王琳.水污染控制新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9.
[2] 戴玉凯,王艳颖.城市水环境治理对策探.江苏水利,2005,(2):12~13.
[3] Ministerium f uer U mwelt Baden2wuet tenberg. St ut t gart:Hochwasserschutz und Oekologie,1988. 1~27.
[4] 杨京平.生态工程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25.
[5] 陈玉娟.中外城市沿河地带功能开发比较研究.城市规划,2000. 24(9):23~26.
[6] 何松云,韦亚芬,杨海军.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与问题.东北水利水电,2005,23(12):44~45.
[7] 俞孔坚,李迪华,孟亚凡.湿地及其在高科技园区中营造.中国园林,2001,(2):26~28.
[8] 周怀东,彭文启.水污染与水环境修复.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20~126.
[9] 刘忠伟,王仰麟,陈忠晓.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地理研究,2001,20(2):206~212
[10] 许进.环境美学研究.环境科学进展,1998,7(5):152~157.
[11] 谢凝高,郑心丹,谷光灿.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地理研究,2001,20(5):517~526.
[12] 姜永发,闾国年,彭世揆.三维景观GIS几何建模方法—以无锡唐城为例.地理研究,2004,23(2):265~273.
[13] 张立峰,许有鹏,孙亚梅等.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多媒体图形查询信息系统研究—以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为例.地理研究,2002,21(3):365~372.
[14] 许庆福,毕翠红,梁东,等.特尔菲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中的应用.山东国土资源,2004,36~39.
[15] 陈锁祥,陈一昌,周健,等.高新技术对综合交通重大影响的特尔菲法定量分析.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4,6(3):1~5.
[16] 韩保新,等.沿海城市的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方法及其应用.中国环境科学,1993,13(3):234~238.
[17] 许木启,黄玉瑶.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生态学报,1998,18(5):547~558.
[18] 刘永,郭怀成.城市湖泊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51~53.
[19] 陈昌笃.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中国生态学发展战略研究:第一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240~241.
[20] 蔡龙,赵清,丁登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的景观生态效应—以南京市幕燕风景名胜区为例.地理研究,2004,23(5):605~613.
[21] 徐菲菲,刘沛林,白先春,等.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案的层次分析法与熵技术评价.地理研究,2004,23(3):395~403.
[22] 李斌.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的赋权精度与定权.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72~74.
[23] 颜昌宙,卓俊玲,姜霞,等.多目标决策分析模型在湖泊生态工程规划中的应用.环境科学研究,2003,16(4):58~61.
[24] 王红瑞,王岩,张涑戎,等.水污染治理工程的多级估量分析.中国环境科学,1998,18(l):88~91.
[25] 徐玖平,李军.多目标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0~125.
[26] 蒋火华,朱建平,梁德华.综合污染指数评价与水质类别判定的关系.中国环境监测,1999. 15(6):46~48
[27]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3~65.
[28] 刘连中.城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景观生态学的启示.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8(4):42~46
[29] 刘建国.当代生态学博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09~234.
[30] 龚绍琦,黄家柱,李云梅,等.基于GIS下的太湖水质富营养化模糊综合评价.环境科学,2005,26(5):34~37
[31] 张建春,彭补拙.河岸带及其生态重建研究.地理研究,2002,21(3):373~383.
[32] Jo hn T,Bet h J. The design of living technologies for waste t reat ment.Ecological Engineering,.996,6(.):.09~.36.
[33] 仇保兴.树立系统综合的水系治理观构建和谐的城市水系.中国建设信息,2005,07(S):8~15.
[34] Seifert A. Nat urnaeherer Wasserbau. Deut sche Wasserwirt schaft,1983,33(12):361~366
[35] Mitch J W. Ecological engineering. Jo hn Wiley&Sons L t d.,1989.
[36] 崔伟中.日本河流生态工程措施及借鉴.人民珠江,2003,(5):1~4.
[37] Thyssen N. Rivers in t he European Union:Water Qualit y,Stat us and Trends. Nijland H J,CAL S M J R. RiverRestoration in Europe. Net herlands,2000. 1~348.
[38] 陈荷生,王华,黄卫良.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与水污染治理.水利水电技术,1998,29(6):11~14.
[39] 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8~18;38~135.
[40] 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7~262.
[41] 陈吉宁.城市水系统的综合管理:机遇与挑战.中国建设信息,2005,07(S):34~38.
[42] Hartig J H,Tho mas R L. Develop ment of plans to restore degraded areas in t he Great Lakes. Environ. Manage.,1988,12:327~347.
[43] Schelske C L,Carpenter S R.Lake Michigan:Restor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 Washington D. C.:Nat. Acad.Press,1992.380~392.
[44]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9~150.
[45] 欧阳志云,王如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可持续发展.赵景柱,欧阳志云,吴刚.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60~7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