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  2008 

长江上游干支流悬移质含沙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DOI: 10.11821/yj2008020011

Keywords: 悬移质含沙量,水沙变化,水土保持,长江上游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摘要: 河流含沙量的变化是流域自然与人文因子变化的反映。以长江上游干支流1956~2000年的水沙和降水资料为基础,运用时间系列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干流宜昌站和4条主要支流含沙量的变化不是同步的,4条主要支流含沙量的变化呈现出复杂变化图形。流域面平均年降水量的变化,仅能解释含沙量变化的15.86%~37.21%,说明气候因素的变化不是长江干支流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运用双累积曲线分析方法,研究了人类活动 (如水库修建,交通、矿山和城市建设,水土保持,植被破坏和恢复等 )对含沙量变化的影响。人类活动影响在不同的流域有较大差异。与4条主要支流相比,长江干流宜昌站含沙量的变化较小,反映了尺度效应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屏山 、高场、北碚、武隆4站的年均含沙量变化对宜昌站年均含沙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8.5%、12.6%、44.2%和14.7%。

References

[1]  Rowan J S, Duck R W, Werrity A(eds. ). Sediment Dynamics and the Hydromormorlogy of Fluvial Systems. IASH Publication No.306, 2006, 1~629.
[2]  Walling D E, Probst J L. Human impact on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 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held during the Fifth IAHS Scientific Assembly at Rabat, Morocco, April–May 1997,IASH publication 245, 1997, 1~312.
[3]  James L A, Marcus W A. The 2006 Binghamton Geomorphology Symposium on The Human Role in Changing Fluvial Systems. Geomorphology, 2006, 79(34): 144~147.
[4]  Schumm S A, Winkley B R. The Variability of Large Alluvial Rivers.New York:ASCE Press,1994.1~467.
[5]  汪岗,范昭, 主编. 黄河水沙变化研究,第2卷.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1~576.
[6]  叶青超 主编. 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20.
[7]  冉大川,等.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水土保持与水沙变化.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274.
[8]  徐建华, 牛玉国. 水利水保工程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径流泥沙影响研究.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115.
[9]  许炯心,孙季. 近50年以来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入海径流通量的影响. 水科学进展,2003,14(6):690~695.
[10]  府仁寿, 齐梅兰,方红卫,等. 长江上游工程对宜昌来水来沙变化的影响.水力发电学报,2006, 25(6):103~118.
[11]  许全喜, 石国钰, 陈泽方. 长江上游近期水沙变化特点及其趋势分析. 水科学进展,2004,15(2):420~426.
[12]  陈进,黄薇.梯级水库对长江水沙过程影响初探.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6):786~790.
[13]  张莉莉, 陈进. 长江上游水沙变化分析. 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24(6):34~37.
[14]  王渺林,夏军,刘德春. 长江上游卵石推移特性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地理研究,2004,23(5):657~666.
[15]  府仁寿,虞志英,金镠,等. 长江水沙变化发展趋势. 水利学报,(11):21~29.
[16]  Houben P, Hoffmann T, Zimmermann A, Dikau R. Land use and climatic impacts on the Rhine system (RheinLUCIFS): Quantifying sediment fluxes and human impact with available data. Catena, 2006, 66(1-2): 42~52.
[17]  柴宗兴. 四川省水土保持抗洪减灾体系建设. 长江水土保持,1998,(4):20~22.
[18]  许炯心. 农村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嘉陵江产沙量的影响. 山地学报, 2006, 24(4): 385~394.
[19]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嘉陵江水土保持措施对长江三峡工程减沙作用的研究.见: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泥沙课题专家组,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工程泥沙专家组编.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1996-2000),第四卷.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1~173.
[20]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泥沙课题专家组,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工程泥沙专家组编.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1996-2000),第八卷,长江三峡工程"九五"泥沙研究综合分析.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5~8.
[21]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嘉陵江水保治理前后水沙变化趋势研究. 见: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泥沙课题专家组,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工程泥沙专家组编.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1996-2000),第四卷,长江三峡工程"九五"泥沙研究综合分析.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341~387.
[22]  郭厚祯,万彩兵."长治"工程与长江流域跨世纪发展. 人民长江,1998,29(2):38~39.
[23]  史立人.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特征、防治对策及实施成效. 人民长江,1998,29(1):41~43.
[24]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泥沙课题专家组,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工程泥沙专家组编. 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1996-2000),第六卷,长江三峡工程坝下游泥沙问题.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1~3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