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主体功能区划可利用土地资源指标项及其算法
DOI: 10.11821/yj2010070008
Keywords: 主体功能区划,可利用土地资源,指标项,算法
Abstract:
摘要: 测算和评价可利用土地资源(即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是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的关键基础工作之一。在重点阐述主体功能区划可利用土地资源指标项涵义、功能、重要因素参数选择以及算法和技术流程的基础上,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数字地形高程图(DEM)、2000年TM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图、县级行政区划图和国土部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测算和评价了2005年我国可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可用于建设用地的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约28.54×104km2,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3.01%;全国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为0.34亩/人,其空间分布的基本特点是高值区相对集中于东北、华北北部、西北以及黄河中游地区,低值区成片集中于青藏高原和中、东部人口密集地区。
References
[1] | 朱传耿,仇方道,马晓冬,等.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地理科学, 2007, 27(2): 136~141.
|
[2] | 张莉,冯德显.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 30~34.
|
[3] | 王传胜, 赵海英, 孙贵艳.主体功能优化开发县域的功能区划探索.地理研究,2010,29(3):481~490.
|
[4] | 陈雯,段学军,陈江龙,等.空间开发功能区划的方法.地理学报, 2004, 59(增刊): 53~58.
|
[5] | 陈燕飞,杜鹏飞, 郑筱津,等. 基于GIS 的南宁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46(6): 801~804.
|
[6] | 刘康,李团胜.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
[7] | 杨子生.论土地生态规划设计.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2):114~124.
|
[8] | 黄光宇, 陈勇, 田玲, 等. 生态规划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科学城为例. 城市规划, 1999, 23(6): 48~52.
|
[9] | 欧阳志云,王如松,符贵南.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生态学报, 1996, 16(2): 113~120.
|
[10] | 徐勇,田均良,刘普灵,等.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地形分异模拟.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5): 18~25.
|
[11] |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地理学报,2007,62(4): 339~350.
|
[12] | 李国胜,郭兆成.自然地理格局对区域发展时空分异影响的评价方法.地理研究,2007,26(1):1~10.
|
[13] | 张广海,李雪. 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23(4): 57~61.
|
[14] | 杜黎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能力评估研究.开发研究, 2007, 131(4): 44~46.
|
[15] | 谢高地,鲁春霞,甄林,等.区域空间功能分区的目标、进展与方法.地理研究,2009,28(3):561~570.
|
[16] | 袁朱.国外有关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的研究与启示.中国发展观察, 2007,(2):54~56.
|
[17] | 陈桂华, 徐樵利. 城市建设用地质量评价研究. 自然资源, 1997,19(5): 22~30.
|
[18] | 邹涛,栗德祥.城市设计实践中的生态学方法初探.建筑学报, 2004,(3):18~21.
|
[19] | 吴传钧,郭焕成.中国土地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422.
|
[20] | 杨子生.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地形因子.山地学报, 1999, 17(增刊): 16~18.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