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  2010 

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特征

DOI: 10.11821/yj2010080005

Keywords: 区域,产业,分工,联动,投入产出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摘要: 基于对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扩展运用,建立指标体系,构建区域产业分工模型与跨区域产业联动模型(包括区域间引力模型、产业间引力模型、跨区域各产业间联动模型),从具体产业角度探索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的特征。研究发现:(1)在区域产业分工方面:中部、西北、西南地区是静态比较优势产业较多的区域,而沿海及京津地区是动态比较优势产业居多的地区,区域间产业梯度已经形成。(2)在跨区域产业联动方面:①区域间产业联动强度受经济地位及空间距离的影响显著,沿海与内陆之间跨域产业联动性较弱;②1987~2002年间,各产业综合关联度发生显著变化,产业间关联强度逐渐增大;③跨区域产业联动具有明显邻域空间指向性,区域联动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密切关系,尽管产业间横向联动与纵向联动相结合的混合型联动格局正在形成,但合作领域多集中于科技含量较低的能源原材料型产业与相关下游产业之间。

References

[1]  徐仕政.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优势产业内涵探究.工业技术经济,2007,26(2):12~15.
[2]  Helpman E,Helpman G. The politics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85(4):667~690.
[3]  金碚.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中国制造业.中国工业经济,2003,(5):5~14.
[4]  陈建安.东亚的产业分工体系及其结构不平衡.世界经济研究,2008,17(4):72~79.
[5]  张伯伟,彭支伟.东亚地区经济内部化及产业分工体系研究.南开学报,2006,(5):110~117.
[6]  欧阳南江.珠江三角洲工业地域分工研究.地理学报,1996,51(1):44~50.
[7]  王可侠.宏观紧缩背景下的泛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江淮论坛,2009,(1):27~30.
[8]  周一珉.浙中地区产业分工现状研究.经济观察,2008,(4):11~12
[9]  方创琳,张小雷.西陇海兰新经济带节点城市的发展方向与产业分工.地理研究,2003,22(4):455~464.
[10]  商薇,李福柱,孙毅.山东半岛城市群优势产业分析及其产业分工调控研究.经济师,2008,(3):262~264.
[11]  Hakansson H,Johanson J.Industrial Networks:A New View of Reality.London:Routledge Press,1992.66~67.
[12]  Hoske,Mark T.Industrial networks.Control Engineering, 2006, 53(7):73~80.
[13]  黄守坤,李文彬.产业网络及其演变模式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5,(4):53~60.
[14]  张丹宁,唐晓华.产业网络组织及其分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2):57~65.
[15]  龚勤林.产业链空间分布及其理论阐释.产业论坛,2007,(16):106~108.
[16]  王献伟,王正明.区域间产业互动发展的空间与路径选择——对江苏南北区域间产业合作的实证分析.商场现代化,2009,(6):226.
[17]  徐子青.区域联动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探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2):34~41.
[18]  沈正平,筒晓彬.产业地域联动的测度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经济地理,2007,27(11):952~955.
[19]  刘宁宁,沈正平,简晓彬.区域产业联动的主要机制研究.产业观察,2008,(3):91~92.
[20]  姚晖,邹庆峰.中日制造业比较与两国产业分工合作.世界机电经贸信息,2003,(10):22~25.
[21]  李斌,岑倩华,杨丽娟,等.泛珠江三角洲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空间规划研究.热带地理,2007,27(4):337~342.
[22]  涂妍.南贵昆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11):19~24.
[23]  陈晓红,宋玉祥.东北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经济纵横,2007,(5):44~45.
[24]  许宪春,李善同.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分析(1997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77~178.
[25]  向蓉美.投入产出法.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08.
[26]  王景利,于海波,冯新广.组合指数综合排序模型方法及其应用——山东省工业支柱产业的定量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8):61~63.
[27]  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36~38.
[28]  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地理科学,1996,16(1):52~57.
[29]  龚勤林.产业链空间分布及其理论阐释.产业论坛,2007,(16):106~107.
[30]  庄志毅.中国地域分工原理探讨.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0,(6):24~29.
[31]  李娜.基于新国际国内背景下的产业分工机理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08,17(4):9~16.
[32]  陈秀山,徐瑛.中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动及其对区域分工的影响.经济研究,2008,(10):104~116.
[33]  四川省统计局课题组.四川区域产业分工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四川省情,2008,(12):26~27.
[34]  李智,黎鹏.模块化、产业结构变动与区域产业分工.理论经纬,2008,(2):75~77.
[35]  罗来武,雷蔚.工业化、高速经济增长与协调分工的制度安排.中国工业经济,2006,(12):21~28.
[36]  游杰,龚晓.产业分工深化及其协调问题.学术论坛,2006,(3):75~78.
[37]  徐世刚,姚秀丽."雁行模式"与东亚地区产业分工的新变化.东北亚论坛,2005,14(3):15~19.
[38]  魏后凯.我国区际工业分工转型的方向与经济关系协调.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12):50~56.
[39]  杨开忠.中国地区工业结构变化与区际增长和分工.地理学报,1993,48(6):481~490.
[40]  王海鸿.中国工业区际分工程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1997,(3):38~42.
[41]  李学鑫.基于产业分工的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许昌学院学报,2009,28(2):131~134.
[42]  舒元,杨扬.城市间产业集聚与产业分工演化.国际经贸探索,2009,25(2):28~34.
[43]  李国平,卢明华.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地理研究,2002,21(2):228~238.
[44]  魏后凯.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中国工业经济,2007,(2):28~34.
[45]  宋涛.长三角产业分工的模糊聚类分析.统计与决策,2005,(7):73~76.
[46]  王家新,姜德波.以集群理论指导地区产业分工.南京社会科学,2003,(9):71~75.
[47]  吕涛,聂锐.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工业技术经济,2007,(5):2~4.
[48]  柯颖,王述英.模块化生产网络:一种新产业组织形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7,(8):75~82.
[49]  费刚杰.区港产业联动的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情况,2005,(11):27~29.
[50]  孙长雄.中俄产业战略合作的规划研究.中国软科学,1999,(9):24~28.
[51]  宁晓青,朱栋梁.实现我国东西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论东西经济产业联动升级对接.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5):48~51.
[52]  董晓菲,韩增林,王荣成.东北地区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经济地理,2009,29(1):31~45.
[53]  任巍,王殿茹.环渤海西岸城市群产业合作初探.理论探讨,2008,(1):65~68.
[54]  王由礼.论经济的区域联动与良性互动.江海学刊,2003,(6):59~64.
[55]  张敏,顾朝林. 近期中国省际经济社会要素流动的空间特征.地理研究, 2002,21(3):311~323.
[56]  南宇,李兰军.西北五省区旅游产业联动开发战略研究.旅游经济,2006,(2):71~74.
[57]  王昱,丁四保,陈才,等.基于原材料产业对接的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区域合作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8,(6):30~36.
[58]  廖才茂.遵循规律联动发展——对江西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建议.当代财经,1997,(4):51~58.
[59]  简晓彬,刘宁宁,沈正平.南北挂钩机制下徐州、无锡产业联动发展初探.经济纵横,2007,(2):79~81.
[60]  刘玥,聂锐.基于网络的跨区域产业联动动力机制分析.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5):40~43.
[61]  郑如霞,杨燚.产业网络合作关系决定因素研究.产业论坛,2006,(3):189~190.
[62]  于维洋,邱述兵,秦寄翔.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商业经济评论,2007,(12):64~65.
[63]  刘玥,聂锐.我国煤炭开发中跨区域产业联动的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2007,(8):47~53.
[64]  刘勇.区域经济发展与地区主导产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
[65]  陈长民.论"优势"的内涵及优势产业的选择.统计与信息论坛,1998,(2):40~43.
[66]  赵昌昌,王贵森,张兴旺,等.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3):62~70.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