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  2010 

实用主义VS科学主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取向

DOI: 10.11821/yj2010110014

Keywords: 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科学主义,实用主义,中国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摘要: 从学科价值论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动态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对今后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讨论。中国城市地理学30年来秉承实用主义传统,学科获得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科学研究的范式也日渐扎根普及。这些变化表现在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形式和内容上,具体体现在点的研究相对减少,而面的研究相对增多;实证研究中研究区域的尺度下降,更加重视案例分析;更加重视可量化的科学方法;更多关注科学问题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变化使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学科价值取向出现分化,形成科学和实用两种不同的标准。本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讨论,并呼吁中国城市地理学界应合理引导研究取向,促进科学研究和实用性的有效结合。

References

[1]  周一星.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评价与展望.人文地理,1991,6(2):54~58.
[2]  姚士谋.城市地理学发展动态.地理科学,1991,11(1):60~66.
[3]  王益崖.无锡都市地理之研究.地理学报,1935,2(3):23~63.
[4]  黄盛璋.中国港市之发展.地理学报,1952,18(1~2):21~40.
[5]  严重敏,等.关于我国的城镇职能.见:经济地理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6]  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7]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8]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0]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1]  顾朝林,柴彦威,蔡建明,等.中国城市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2]  许学强,叶嘉安.我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地理学报,1986,41(1):8~22.
[13]  许学强.我国城市分布及其演变的几个特征.经济地理,1983,3(3):205~212.
[14]  周一星,史育龙.建立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地理学报,1995,50(4):289~301.
[15]  方创琳,刘海燕.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剥夺行为与调控路径.地理学报,2007,62(8):849~860.
[16]  方创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经济地理,2009,29(1):19~25.
[17]  柴彦威.郊区化及其研究.经济地理,1995,15(2):48~53.
[18]  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引发的思考.地理科学,1996,16(3):198~206.
[19]  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地理学报,1997,52(4):289~298.
[20]  柴彦威,周一星.大连市居住郊区化的现状、机制及趋势.地理科学,2000,20(2):127~132.
[21]  冯健,周一星.郊区化进程中北京城市内部迁居及相关空间行为.地理研究,2004,23(2):227~242.
[22]  许学强.我国城镇体系的演变和预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3):40~49.
[23]  周一星,杨齐.我国城镇等级体系变动的回顾及其省区地域类型.地理学报,1986,4(2):97~111.
[24]  杨吾扬.论城镇体系.地理研究,1987,6(3):1~8.
[25]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模型及其结构预测.经济地理,1990,10(3):46~54.
[26]  阎小培,许学强. 广州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的变化分析——兼释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地理学报,1999,54(4):299~308.
[27]  宁越敏,严重敏.我国中心城市的不平衡发展及空间扩散的研究.地理学报,1993,48(2):97~104.
[28]  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等. 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9]  孙胤社.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及其定界——以北京为例.地理学报,1992,47(6):552~560.
[30]  李王鸣,等.浙江沿海都市带连绵区分析.经济地理,1996,16(3):16~20.
[31]  阎小培.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研究.地理研究,1997,16(2):22~29.
[32]  徐永健,许学强,闫小培.中国典型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人文地理,2000,15(2):19~24.
[33]  王国霞,蔡建明.都市区空间范围的划分方法.经济地理,2008,28(2):191~195.
[34]  方创琳,祁巍锋,宋吉涛.中国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分析. 地理学报,2008,63(10):1011~1021.
[35]  李国平,等.首都圈结构分工与硬件战略.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36]  袁家冬,周筠,黄伟. 我国都市圈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中的若干误区.地理研究,2006,25(1):112~120.
[37]  王兴中.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8]  王慧,田萍萍,刘红,等. 西安城市CBD体系发展演进的特征与趋势 .地理科学,2007,27(1):31~39.
[39]  顾朝林.简论城市边缘区研究.地理研究,1989,8(3):95~101.
[40]  崔功豪,武进.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 地理学报, 1990,45(4):399~411.
[41]  顾朝林,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地理学报,1993,48(4):317~328.
[42]  孙胤社.城乡边缘带的人口空间组织.经济地理,1995,15(2):70~75.
[43]  张建明,许学强.城乡边缘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人文地理,1997,12(4):5~8.
[44]  武进.中国城市形态.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0.
[45]  张文忠,刘旺,李业锦.北京城市内部居住空间分布与居民居住区位偏好.地理研究.2003,22(6):751~759.
[46]  柴彦威,李昌霞.中国城市老年人日常购物行为的空间特征.地理学报.2005,60(3):401~408.
[47]  陈雯.试论中国城市发展方针.地理研究,1996,15(3):16~22.
[48]  沈汝生,等.成都都市地理之研究,地理学报,1947,14(Z1):14~30.
[49]  赵松乔,等.南京都市地理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50,17(2):39~72.
[50]  董黎明,李向明,冯长春.中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地域差异及分等研究.地理学报,1993,48(1):1~10.
[51]  Johnston, R.J. Geography and Geographers (4th ed.). New York: Edward Arnold, 1991:57~58.
[52]  Harvey, David. 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Educational, 1969. 25~26.
[53]  汤茂林,等.立足国情,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城市化.经济地理,2007,27(5): 757~761.
[54]  刘云刚,许学强.中国地理学的二元结构.地理科学,2008,28(5):587~593.
[55]  宁越敏.建设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评述.人文地理,2008,23(2):1~5.
[56]  Johnston R J.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2nd ed.). Arnold,1986.1~2.
[57]  许学强,朱剑如.努力发展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1986,6(1):10~14.
[58]  沈道齐,崔功豪.中国城市地理学近期进展.地理学报,1990,45(2):163~171.
[59]  阎小培.近年来我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地理学报,1994,49(6):533~542.
[60]  顾朝林,徐海贤.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地理科学,1999,19(8):320~331.
[61]  许学强,周素红.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经济地理,2003,23(4): 433~440.
[62]  姚士谋,王成新,朱振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新的领域思考.经济地理,2003,23(5):625~629.
[63]  沈汝生.中国都市之分布.地理学报,1937,4(1):915~936.
[64]  陈尔寿.重庆都市地理.地理学报,1943,10(2):114~138.
[65]  崔功豪,等.城市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66]  韩增林,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地理研究,2009,28(6):1508~1515.
[67]  周一星.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人口与经济,1982,(1):28~33.
[68]  方创琳,李铭.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城市化发展模式.地理研究,2004,23(6):825~832.
[69]  许学强,胡华颖.对外开放加速珠江三角洲市镇发展.地理学报,1988,43(3):201~212.
[70]  薛凤旋,杨春.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地理学报,1997,52(3): 193~206.
[71]  宁越敏. 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征探讨.地理学报,1998,43(9):470~477.
[72]  崔功豪,马润潮. 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地理学报,1999,54(2):106~112.
[73]  陈波翀,郝寿义,杨兴宪.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地理学报,2004,59(6):1068~1075.
[74]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地理学报,2009,64(4): 387~398.
[75]  周一星. 关于我国城镇化的几个问题.经济地理,1984,4(2) :116~123.
[76]  孙盘寿.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地理学报,1984,39(4):345~358.
[77]  方磊,刘宏.中国城市分类和城市发展问题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88,43(1):1~10.
[78]  宋金平,王恩儒,张文新,等.北京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空间错位.地理学报,2007,62(4):387~396.
[79]  孙盘寿,杨廷秀.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分类.地理研究,1984,3(3):17~28.
[80]  周一星,R 布鲁德肖.中国城市(包括辖县)的工业职能分类.地理学报,1988,43(4):287~297.
[81]  田文祝,周一星. 中国城市体系的工业职能结构.地理研究,1991,10(1):12~23.
[82]  周一星,孙则昕. 再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地理研究,1997,16(1):11~22.
[83]  姚士谋.中国的城市群.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2.
[84]  吴启焰.城市密集区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机制—从城市群到大都市带.人文地理,1999,14(1):11~16.
[85]  许学强,胡华颖,叶嘉安.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地理学报,1989,44(4):385~399.
[86]  郑静,许学强,陈浩光.广州市社会空间的因子生态再分析.地理研究,1995,14(2):15~26.
[87]  顾朝林.北京社会极化和空间分异研究.地理学报,1997,52(5):385~393.
[88]  李九全,王兴中.中国内陆大城市场所的社会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以西安为例.1997,12(3):9~15.
[89]  顾朝林,王法辉.北京城市社会区分析.地理学报,2003,58(6):45~55.
[90]  冯建,周一星.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演化(1982~2000).地理研究,2003,22(4):465~493.
[91]  刘玉亭.转型期中国城市贫困的社会空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2]  李志刚,吴缚龙. 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地理学报,2006,61(2):199~211.
[93]  阎小培,周春山,冷勇,等.广州CBD的功能特征与空间结构.地理学报,2000,55(4):475~486.
[94]  曹广忠,缪杨兵,刘涛.基于产业活动的城市边缘区空间划分方法.地理研究,2009,28(3):771~780.
[95]  阎小培.广州信息密集服务业的空间发展及其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地理科学,1999,19(5):405~410.
[96]  阎小培.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以广州为例.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97]  刘卫东,甄峰.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地理学报,2004,59(S):67~76.
[98]  路紫,等.中国现实地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的比较.地理科学,2008,28(5):601~606.
[99]  李郇,许学强.广州市城市意象空间分析.人文地理,1993,8(3):27~35.
[100]  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地理学报,2001,56(1):64~74.
[101]  冯健.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地理科学,2005,25(2):143~154.
[102]  李雪铭,李建宏.大连城市空间意象分析.地理学报,2006,61(8):809~817.
[103]  柴彦威.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兰州市的实证研究.地理研究,1996,15(1):30~37.
[104]  柴彦威,王恩宙.时间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经济地理,1997,17(3):56~61.
[105]  柴彦威,沈洁.基于居民移动——活动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人文地理,2006,21(5):108~112.
[106]  周一星.人文地理研究能为制订国家政策作贡献——以城市发展方针研究为例.人文地理,2001,16(1):371~382.
[107]  周一星,张勤.关于中国城市规划中确定城市性质问题.地理研究,1984,3(1):29~31.
[108]  董黎明,冯长春.城市土地综合经济评价的理论方法初探.地理学报,1989,44(3):323~33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