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资源-区位-贸易三大因素对日本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
DOI: 10.11821/yj2011060007
Keywords: 三大驱动因素 ,入境旅游 ,省际分布 ,日本游客
Abstract:
摘要: 外国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从宏观视角出发,分别选取了旅游资源丰度、交通区位指数和贸易联系度三大因素,在广泛市场调查和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的三因素假设,即:旅游景点择高、空间距离择近和经济联系择富。并以日本游客入境中国旅游地域分布为例,系统收集整理了日本游客在中国31个省区的分布及各省区旅游资源丰度、交通区位指数和对日贸易联系度等数据,分析了游客到访率与上述3个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区位指数、贸易联系度对日本游客到访率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三大因素的综合解释率高达97%以上,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入境游客地域分布和目的地选择的宏观规律
References
[1] Ercan S, Arch G W. Building and testing theories of decision making by travelers. Tourism Management, 2005, 26: 815~832.
[2] 梁旺兵. 上海市外国游客跨文化旅游行为实证研究. 社会科学家, 2005,(6):118~121.
[3] 徐菊凤. 北京市居民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旅游学刊,2006, 21(8):34~39.
[4] 马耀峰,李永军. 中国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研究. 人文地理,2001,16(6):44~46.
[5] 吴晋峰,包浩生. 旅游距离衰减现象演绎研究. 人文地理,2005,23(2):62~65.
[6] 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等. 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 地理学报, 1997,52(2):97~103.
[7] 王殿海,景超,姚荣涵. 居民出行分布中的电子云现象. 物理学报,2007,56(7):3642~3646.
[8] 薛佳,孙根年. 1990~2007年日本游客入境中国旅游及地域分布格局的变化. 河南大学学报,2010,40(2):162~168.
[9] 孙根年.国际旅游支付方程、支付等级与旅游偏好.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1):50~54.
[10] 邵诚. 跨国旅游偏好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发展研究,2006,21(8):62~65.
[11] Jordan Shan, Ken Wilson. Causality between trade and tourism: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01,(8): 279~283.
[12] Kulendran N, Kenneth W. 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travel? Applied Economics, 2002,(32): 1001~1009.
[13] 孙根年. 大国优势与中国旅游业的高速持续增长. 旅游学刊,2008,23(4):29~34.
[14] 马丽君,孙根年,王洁洁. 15年来中日出入境旅游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经济地理,2010,30(4):672~677.
[15] Seddighi H R, Theocharous A L. A model of tourism destination choice: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 475~487.
[16] 沈涵. 游客的旅游地选择与购买决策模型分析. 旅游学刊,2005, 20(3):43~47.
[17] 马耀峰,李天顺,刘新平. 中国入境旅游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8] 李景宜,孙根年. 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资源科学,2002,24(6):91~96.
[19] 孙根年. 新世纪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 经济地理,2005, 25(1):121~125.
[20] 孙根年,冯茂娥. 西部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与资源区位的关系. 西北大学学报,2002,34(4):459~4 64.
[21] 李琦,孙根年. 中国省际入境旅游资源吸引力与区位可达性的矩阵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5):101~106.
[22] Sun G N, Han Y F. A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openness degree and inbou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08, 3(1): 62~69.
[23] 王洁洁,孙根年. 18年来中韩出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软科学,2010,30(3):123~129.
[24] 汪丁丁. 社会科学定量分析方法基础探讨. 社会科学战线,2010,(1):40~46.
[25] 高超. 来华日本游客现状分析. 经济论坛,2008,(16):33~34.
[26] 刘洋,郑竹叶,张晓娜,等. 旅华日本游客消费行为分析及市场开拓. 商场现代化,2008,528:43.
[27] 孙根年. 论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 人文地理,2001,16(4):1~5.
[28] 张朝枝,孙晓静,卢玉平.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误解与反思. 旅游科学, 2010,21(1):61~68.
[29] James Heckman, Edward Leamer. Handbook of Econometrics. Amsterdan: North Holland, 2008.
[30] Smith S R. Recreation Geography.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83. 29~31.
[31] Gregory D. Distance decay. In: Johnston R J, Gregory D, Smith D M.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2nd Ed). Oxford: Blackwell, 1988. 110~111.
[32] 张凌云. 旅游地引力模型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地理研究,1989,8(1):76~86.
[33] 保继刚. 引力模型在游客预测中的应用.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31(4):133~136.
[34] 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 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 地理学报,1999,54(4):357~364.
[35] 王洁洁,孙根年. 中韩出入境旅游对进出口贸易推动作用的实证分析. 软科学,2010, 24(8):30~35.
[36] 陈传康. 区域综合开发的理论与案例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125.
[37] 朱竑,李鹏,吴旗涛. 中国世界遗产类旅游产品的感知度研究. 旅游学刊,2005,21 (5):21~25.
[38] 王美红,孙根年,康国栋. 中国旅游LR-NS-FA空间错位的组合矩阵分析. 人文地理,2009,24(4):115~119.
[39]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4~2008.
[40] 国家统计局.旅游统计公报.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2008.
[41] 中国民航统计年鉴.北京:中国民用航空出版社,2008.
[42] 中国交通年鉴社.中国交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交通出版社,2008.
[43]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2008.
[45] 刘法建,张捷,章锦河,等. 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省级旅游地角色研究. 地理研究,2010,29(6):1141~1152.
[46] 李子奈. 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 经济研究,2008,(8):136~144.
[47] 张杨. 证伪在社会科学中可能吗. 社会学研究,2007,(3):136~15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