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  2006 

长江口外海滨悬沙分布及扩散特征

DOI: 10.11821/yj2006020013

Keywords: 口外海滨,悬沙,分布,扩散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摘要: 长江口外海滨地区是陆海相互作用显著的区域,该区域复杂的水流等动力因素和地形条件决定了悬沙分布和扩散的特点。本文利用大量实测资料,对口外海滨地区悬沙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平面分布不均,西高东低,南高北低,高低相差悬殊是长江口外水域悬沙平面分布的主要特点。枯季自西向东含沙量均匀减小,等值线分布较为稀疏。垂向涨落潮含沙量也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在口外的中西部水域垂向扩散系数较大,水体垂向混合程度均匀;垂向混合程度加强,水体含沙量也随之显著增加,这也造就了口外的南北两个高含沙区。

References

[1]   谷国传.长江口外水域悬沙分布特征.东海海洋,1996,4(1):12~20.
[2]   徐海根,谷国传.长江口铜沙航道抛泥区初步研究.长江河口动力过程与地貌演变.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社,1988. 237~252.
[3]   陈吉余,朱慧芳,董永发,等1长江河口及其水下三角洲的发育1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1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8~62.
[4]   倪晋仁.关于悬移质输沙率计算模式的探讨.水利学报,1990,(8):10~19.
[5]   Mehta A J. On est uarine co hesive sediment suspension behavior,J. G. R.,1989,95(C10):14303~14314.
[6]   沈焕庭,贺松林,潘定安,等.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研究.地理学报,1992,47(5):472~479.
[7]   沈焕庭,李九发,朱慧芳.长江河口悬沙输移特性.泥沙研究,1986,(1):1~13.
[8]   王康缮,苏纪兰.长江口南港环流及悬移物质输运的计算分析.海洋学报,1987,9(5):627~637.
[9]   张志忠,徐志刚.长江口悬沙及其运移.海洋科学,1983,(5):6~11.
[10]   张立人,谢钦春.长江口悬浮体的运移格局及其沉积过程.东海海洋,1987,2(3):36~44.
[11]   陈吉余,陈沈良,丁平兴,杨世伦.长江口南汇咀近岸水域泥沙输移途径.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2):166~172.
[12]   茅志昌,潘定安,沈焕庭.长江河口悬沙的运动方式与沉积形态特征分析.地理研究,2001,20(2):170~177.
[13]   李九发,等.长江河口最大混浊带的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地理研究,1994,13(1):51~58.
[14]   高建华,等. ADCP在长江口悬沙输运观测中的应用.地理研究,2004,23(4):455~462.
[15]   时伟荣.长江口浑浊带含沙量的潮流变化及其成因分析.地理学报,1993,48(5):412~420.
[16]   Keit h R Dyer. On Coastal and Est uarine Sediment Dynamics. Instit ute of Oceanograp hic Science,Bidston,U K,1980,72~73.
[17]   林承坤.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粘性泥沙的数量与输移.地理学报,1992,47(2):108~112.
[18]   李九发.长江口南汇潮滩泥沙输移规律探讨.海洋学报,1990,12(1):75~82.
[19]   朱建荣,薛元忠.长江河口横沙小港泥沙浓度的观测及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8~7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