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  2006 

哈尔滨沙尘暴的化学特征及其物质源探讨

DOI: 10.11821/yj2006020008

Keywords: 哈尔滨沙尘,化学组成,沙尘源区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摘要: 对哈尔滨2002年3月20日的沙尘沉降物进行了收集。地球化学元素分析表明,哈尔滨沙尘暴沉降物化学成分以SiO2、Al2O3和Fe2O3为主,三者之和达77.8%,比兰州沙尘暴沉积物高8.72%,比兰州黄土高7.06%。V、Rb、Nb、Ba等微量元素含量要明显高于兰州沙尘,而Ni、Cu、Pb、Zn、As、Sr则低于兰州沙尘。Ca、Na、Sr元素的富集因子明显小于1,为亏损元素;Mg、K、Si、Fe、Mn、P、Ti、Co、Ni、V等元素的富集因子都在1左右,主要是地壳来源,来源于地表土的风力起尘。Cu、Pb、Zn、Cr、Se等元素有一部分来自于地壳源之外的其他污染源;As、Cd和Sb元素的富集因子大于10,为大气污染来源。沙尘的化学组成及富集因子、判别函数、物源指数、地表土的粘粒率、化学风化指标等分析表明,西北黄土的元素组成非常接近兰州沙尘,而明显不同于哈尔滨沙尘,哈尔滨沙尘源区不同于西北黄土及兰州沙尘,其气候生物状况和化学风化程度要明显好于或高于西北沙尘源区。

References

[1]   邱新法,曾燕,缪启龙.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地理学报,2001,56(3):316~322.
[2]   范一大,史培军,王秀山,等1中国北方典型沙尘暴的遥感分析1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289~294.
[3]   杨东贞.一次黄沙天气过程.气象学报,1991,49(3):334~342.
[4]   蔡晨霞,蒋维楣,等.我国东南沿海两次沙尘的化学特征及其源地探讨.高原气象,2000,19(2):179~186.
[5]   张仁健,王明星,浦一芬,等1 2000年春季北京特大沙尘暴物理化学特性的分析1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5(3):259~266.
[6]   孙业乐,庄国顺,袁蕙,等. 2002年北京特大沙尘暴的理化特性及其组分来源分析1科学通报,2004,49(4):340~346.
[7]   庄国顺,郭敬华,袁蕙,等. 2000年我国沙尘暴的组成、来源、粒径分布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1科学通报,2001,46(3):191~197.
[8]   戴雪荣,师育新,薛滨.兰州现代特大尘暴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意义.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1(4):168~174.
[9]   陈发虎,张维信.甘青地区的黄土地层学与第四纪冰川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07~121.
[10]   杨守业,李从先.长江与黄河沉积物元素组成及地质背景.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19(2):19~25.
[11]   张小曳,张光宇,朱光华,等.中国源区粉尘的元素示踪.中国科学(D辑),1996,26(5):423~430.
[12]   杨守业,李从先,张家强1苏北滨海平原冰后期古地理演化与沉积物物源研究1古地理学报,2000,2(2):65~72.
[13]   Sawyer E W. The influence of source rock t ype,sorting on t he geochemical weat hering of clastic sediment s f ro mt he Quatico matasedimentary belt,Superior Province,CANADA. Chemical Geol.,1986,55:77~95.
[14]   王炜,方宗义.沙尘暴天气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应用气象学报,2004,15(3):366~381.
[15]   王玮,岳欣,刘红杰,等1北京市春季沙尘暴天气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研究1环境科学学报,2002,22(4):494~498.
[16]   吕新苗,刘惠清,王文杰,等.北京周边地区沙尘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背景.地理研究,2004,23(1):38~44.
[17]   张德二,陆风.我国北方的冬季沙尘暴.第四纪研究,1999,19(5):441~447.
[18]   王涛,朱震达.中国北方沙漠化的若干问题.第四纪研究,2001,21(1):56~65.
[19]   王赞红,夏正楷.北京2002年3月20~21日尘暴过程的降尘量与降尘粒度特征1第四纪研究,2004,24(1):95~99.
[20]   何葵,谢远云,张丽娟,等.哈尔滨2002年3月20日沙尘暴沉降物的粒度特征及其意义1地理科学,2005,25(5):597~600.
[21]   师育新,戴雪荣,李节通,等.兰州“930505”特大尘暴沉积物特征研究1沉积学报,1995,13(3):76~82.
[22]   李徐生,杨达源,鹿化煜.皖南风尘堆积序列氧化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气候记录.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19(4):75~82.
[23]   蔡晨霞,蒋维楣,黄世鸿,等.我国东南沿海两次沙尘的化学特征及其源地探讨.高原气象,2000,19(2):179~186.
[24]   熊毅,李庆逵.中国土壤.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39~162.
[25]   曹伯勋,等.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 96~12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