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中国台风强度等级与可能灾害损失标准研究
DOI: 10.11821/yj2013020007
Keywords: 台风 ,强度等级 ,灾害损失 ,损失标准
Abstract:
摘要: 台风灾害给中国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损失,进行台风风险评估将为台风灾害有效规避提供科学依据,探讨台风强度等级和灾害损失之间的关系是台风风险定量评估的基础。利用1954-2008年间登陆中国东南沿海的174场成灾台风路径数据和对应的灾情记录数据,对台风强度等级和承灾体(农作物、人口、房屋和社会经济)的8项指标的损失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台风强度等级与各项损失率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得出各项灾损指标的损失率曲线。基于台风强度等级划分标准和损失率曲线,建立了适合于我国的四个强度等级的台风灾害损失标准划分方案:微度、轻度、中度和重度,对应的损失率用承灾体的社会经济指标来表征。研究表明:当台风强度等级达到第4等级时,灾害造成的损失率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本文构建的台风灾害损失标准可为进一步定量评估承灾体脆弱性及损失风险提供依据和参考
References
[1] 周俊华, 史培军, 范一大, 等.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风险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3): 146-151.
[2] 黄蕙. 基于情景的台风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 梁必骐. 中国沿海的台风灾害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见: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 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1. 232-235.
[4] 王军, 许世远, 石纯, 等.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台风灾情动态评估研究进展. 自然灾害学报, 2008, 17(3): 22-28.
[5] 王静爱, 史培军, 朱骊, 等. 中国沿海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5, 31(3): 104-109.
[6] 梁必骐, 梁经萍, 温之平. 中国台风灾害及其影响的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1995, 4(1): 84-91.
[7] 欧进萍, 段忠东, 常亮. 中国东南沿海重点城市台风危险性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11(4): 9-17.
[8] 陈香. 2005 年福建省台风灾害时空格局与危险性评价. 台湾海峡, 2008, 27(2): 250-255.
[9] 孙伟, 刘少军, 田光辉, 等. 海南岛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 29(4): 7-9.
[10] 娄伟平, 陈海燕, 郑峰, 等. 基于主成分神经网络的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地理研究, 2009, 28(5): 1243-1254.
[11] 刘少军, 张京红, 何政伟. 可拓方法在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应用.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0, 22(4): 100-104.
[12] 曾令峰. 广西沿海台风灾害风险评估初探. 灾害学, 1996, 11(1): 43-47.
[13] 丁燕, 史培军. 台风灾害的模糊风险评估模型.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11(1): 34-43.
[14] 陈香. 福建省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生态学杂志, 2007, 26(6): 961-966.
[15] 陈香, 陈静. 福建台风灾害风险分布的初步估计. 自然灾害学报, 2007, 16(3): 18-23.
[16] 孟菲. 上海成灾台风的气象特征及灾害风险评估.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17] 杨慧娟, 李宁, 雷飏. 我国沿海地区近 54a 台风灾害风险特征分析. 气象科学, 2007, 27(4): 413-418.
[18] 全国减灾救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综合灾害风险分类标准.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19] 刘毅, 吴绍洪, 徐中春, 等.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分级方法论探研——以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为例. 地理研究, 2011, 30(2): 195-208.
[20] 丁燕. 台风灾害的模糊风险评估模型.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21] 葛全胜, 邹铭, 郑景云, 等.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22] 顾明, 赵明伟, 全涌. 结构台风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37(5): 569-574.
[23] 马清云, 李佳英, 王秀荣, 等.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登陆台风灾害影响评估模型. 气象, 2008, 34(5): 20-25.
[24] 孟菲, 康建成, 李卫江, 等. 50 年来上海市台风灾害分析及预评估. 灾害学, 2007, 22(4): 71-76.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热带气旋等级标准. 北京: 中国标准出 版社, 2006.
[26] 高庆华, 等.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与区域安全性分析.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27] 中国台风网. www.typhoon.gov.cn, 2011-05-26.
[28] 史培军. 再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自然灾害学报, 1996, 5(4): 6-17.
[29] 刘燕华, 李钜章, 赵跃龙. 中国近期自然灾害程度的区域特征. 地理研究, 1995, 14(3): 14-25.
[30] 刘少军. 基于多信息源的台风灾害实时评估系统研究.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
[31] 周俊华. 中国台风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研究.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32] 司春林, 王安宇, 袁庆丰. 中国 IS-LM 模型及其政策含义. 管理科学学报, 2002, 5(1): 46-54.
[33] 徐中春. 中国地震灾害风险综合评估.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2011.
[34] 李开忠. 中国洪水灾害损失风险评估.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2011.
[35] Dorland C, Tol R S J, Palutikof J P. Vulnerability of the Netherlands and Northwest Europe to storm damage under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1999, 43: 513-535.
[36] 陈文芳, 徐伟, 史培军. 长三角地区台风灾害风险评估. 自然灾害学报, 2011, 20(4): 77-83.
[37] Huang Z G, Rosowsky D V, Sparks P R. Long term hurricane risk assessment and expected damage to residential structures.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 2001, 74(3): 239-249.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