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特色种植专业村空间扩散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柘城县辣椒种植为例
, PP. 1303-1315
Keywords: 特色种植,专业村,空间扩散,柘城县
Abstract:
专业村是中国区域农业专业化发展的空间载体,其扩散因能扩大专业种植规模、形成地理优势而备受关注。运用2011年河南省柘城县辣椒种植业调查数据,采用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从辣椒种植空间扩散及影响因素入手,探讨了辣椒种植专业村的空间扩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特色种植空间扩散主要有4种途径,但以政府廊道、近邻廊道为主;②专业村的空间扩散特征为点域扩散→交通轴线扩散→局部面状扩散→广域扩散→边缘区扩散。此发现说明,示范效应、政府深刻影响着柘城县农户对辣椒种植的选择,距离、交通及村庄区位等地理要素深刻影响着扩散的空间格局。③整个特色种植的扩散速度主要受距离县城远近的影响,专业村的扩散速度主要受距离辣椒种植基地远近的影响。④特色种植的扩散强度受资源、政府影响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市场、耕地规模影响逐步增强。专业村的扩散强度受区位影响较弱,受资源、种植习惯的影响较大,且随时间的推移,市场因素影响凸显。总之,影响特色种植空间扩散的因素较分散,影响专业村空间扩散的因素较集中,但均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且整体呈现区位、资源条件的影响始终最大,市场因素作用趋于增强。最后,文章从村域微观环境、村际中观环境及社会宏观背景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References
[1] | 乔家君, 许家伟. 社会物理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工业时空演化:以河南省芝田村为例. 地理研究, 2010, 29(11): 2045-2058.
|
[2] | 乔家君. 欠发达平原区村域特色种植销售市场的时空变化. 经济地理, 2009, 29(12): 2055-2060.
|
[3] | 徐红罡, 薛丹. 旅游目的地仿生学空间关系研究:以安徽省古村西递、宏村为例. 地理科学, 2011, 31(12): 1518-1524.
|
[4] | 罗庆, 李小建.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户群发展研究:以河南省孟寨村农户群为例. 经济经纬, 2010, (2): 48-51.
|
[5] | 罗庆, 李小建. 农村社区农户互动效应的定量评估:来自河南省杞县孟寨村的实证. 地理研究, 2010, 29(10): 1757-1766.
|
[6] | 李二玲, 李小建. 欠发达农区传统制造业集群的网络演化分析: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为例. 地理 研究, 2009, 28(3): 738-750.
|
[7] | 李二玲, 李小建.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产业集群研究: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为例. 人文地 理, 2007, (6):10-15, 128.
|
[8] | 郑风田, 程郁. 创业家与我国农村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机理:基于云南斗南花卉个案的实证分析. 中国软科学, 2006, (1): 100-107.
|
[9] | 李小建, 罗庆, 樊新生. 农区专业村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9, (2): 71-80.
|
[10] | 李小建, 周雄飞, 郑纯辉,等. 欠发达地区地理环境对专业村发展的影响研究. 地理学报, 2012, 67(6):783-792.
|
[11] | 秦富, 张敏, 钟钰. 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理论与实践.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37-58.
|
[12] | 黄宗智.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0. 103-127.
|
[13] | 黄宗智, 彭玉生. 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会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 2007, (4):74-88, 205-206.
|
[14] | Routray J K .One product: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in Thailand. CAB Calling, January-March, 2007, 30-34.
|
[15] | 高更和, 石磊. 专业村形成历程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豫西南3 个专业村为例. 经济地理, 2011, 31(7): 1165-1170.
|
[16] | 牛文元. 现代应用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83-212.
|
[17] | Richard L M, Diane M. Critical parameters of spatial diffusion processes. Economic Geography, 1975, 51(3): 269-277.
|
[18] | Rogers E M .创新的扩散. 辛欣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10-30.
|
[19] | 李小建. 公司地理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37-38.
|
[20] | Casetti E. Innovation diffusion as a spatial process,by Torsten H?gerstrand.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69, 1(3): 318-320.
|
[21] | Grubler A. Time for a change: on the patterns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Daedalus, 1996, 125(3): 19-42.
|
[22] | 袁海波. 商丘市柘城县三樱椒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吉林农业, 2011, (10): 13.
|
[23] | 李二玲. 中部农区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网络.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90-120.
|
[24] | Thomas W V. Social network thresholds in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Social Networks, 1996, (18): 69-89.
|
[25] | Richard K O. Local context and innovation diffusion in a well-connected world. Economic Geography, 1990, 66(2): 109-122.
|
[26] | Ryan B, Gross N C.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Iowa State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Mechanic Arts. Rural Sociology,1943, 8(1): 15-24.
|
[27] | Meir A. Innovation diffus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patial diffusion of automobiles in Ohio. Regional Studies, 1981, 15(2): 111-122.
|
[28] | [美]Allan A S. 制度与行为经济学.刘璨、吴水荣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71-372.
|
[29] | 张凤龙, 臧良. 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研究. 经济纵横, 2007, (14): 2-5.
|
[30] | Karki B B. Doing business and role of government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Nepalese Business Studies, 2010, 7(1): 53-62.
|
[31] | 秦富, 卢向虎, 李瑾, 等. 一村一品与现代农业组织.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1-6, 127.
|
[32] | 李小建, 李二玲. 中国中部农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企业集群为例. 地理科学, 2004, 24(2): 136-142.
|
[33] | 卢松, 陆林, 王莉, 等. 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 地理科 学, 2004, 24(2): 250-256.
|
[34] | 吴丽娟, 李洪波. 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非使用价值评估:以福建永春北溪村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2): 1606-1612.
|
[35] | 刘玉振, 周灿, 乔家君. 欠发达农区特色种植空间扩散研究:以河南省大营村为例. 经济地理, 2012, 32(2): 116-120.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