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  2010 

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与理论拓展

DOI: 10.11821/yj2010040002

Keywords: 综合自然地理学,建立,拓展,中国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摘要: 回顾和评述了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经过几代地理学者的不断实践和理论概括,逐渐形成和蓬勃发展起来。相对于国外研究,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在土地系统分级、结构、演变、系列制图、综合自然区划、自然地带划分、自下而上组合自然小区等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与拓展。今后,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应在自然地域系统方面,把自然、人文、生态经济等各个要素进行系统综合,开展综合地理区划研究,进一步提高区划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土地系统方面,把尺度、结构、过程结合起来,开展土地结构与演变研究,加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特点、驱动力和生态效应研究;在自然地理过程方面,把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综合到土壤—植被—大气连续系统界面研究上来。

References

[1]  赵松乔,陈传康,牛文元.近30年来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进展.地理学报,1979,34(3):187~199.
[2]  竺可桢.中国气候区域论.气象研究集刊,1931,(1):124~132.
[3]  黄秉维.中国植被区域(上).史地杂志,1940,1(3):19~30.
[4]  任美锷.中国自然区划问题.地理学报,1961,27:66~74.
[5]  黄锡畴,刘德生,李桢.长白山北侧的自然景观带.地理学报,1959,(6):435~446.
[6]  黄锡畴.欧亚大陆温带山地垂直带结构类型. 见:1960年全国地理学术会议论文选集·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67~74.
[7]  侯学煜.对于中国自然区的农、林、牧、副、渔业发展方向的意见.科学通报,1963,(9):8~26.
[8]  席承藩,丘宝剑,等.中国自然区划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165.
[9]  赵松乔.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一个新方案.地理学报,1983,38(1):1~10.
[10]  黄秉维.竺可桢同志与中国热带和海南岛的科学研究.地理研究,1984,3(1):1~14.
[11]  曾昭璇,刘南威,李国珍.中国热带界线问题的商榷.地理学报,1980,35(1):87~91.
[12]  何大章,何东.中国热带气候的北界问题.地理学报,1988,43(2):176~182.
[13]  黄秉维.关于中国热带界线问题:国际上热带和亚热带定义.地理科学,1992,12(2):97~104.
[14]  彭补拙.南巴迦瓦峰地区垂直自然带的初步研究.山地研究,1984,2(3):182~189.
[15]  中国1 ∶ 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委会.太原幅、呼和浩特幅、满洲里幅、虎林幅、沈阳幅、北京幅、南京幅、武汉幅、长沙幅、海南岛幅、西安幅、西宁幅、乌鲁木齐幅.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
[16]  全石琳.综合自然地理学导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1~259.
[17]  景贵和,等.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245.
[18]  陈传康,伍光和,李昌文.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196.
[19]  刘南威,郭有立.综合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235.
[20]  伍光和,蔡运龙.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77.
[21]  景贵和.土地评价与土地生态设计.地理学报,1986,41(1):1~7.
[22]  景贵和.我国东北地区某些荒芜土地的景观生态建设.地理学报,1991,46(1):25~32.
[23]  倪绍祥.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60.
[24]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358.
[25]  史培军,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155.
[26]  刘彦随,Jay Gao.陕北长城沿线地区土地退化态势分析.农牧交错区土地退化机制与优化配置——陕西榆林典型区实证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2~84.
[27]  刘胤汉.土地结构与土地演替研究.地球科学进展,1992,7(2):61~67.
[28]  申元村.土地资源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以宁夏、甘肃干旱区为例.地理学报,1992,47(6):489~498.
[29]  刘胤汉,杨东朗,刘彦随,等.陕西秦巴山区垂直自然带的土地演替.山地研究.1996,14(1):9~15.
[30]  赵松乔.中国1 ∶ 100万土地类型划分与制图.中国土地类型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3~28.
[31]  蔡运龙.土地类型系列制图的几个理论问题.地理研究,1994,13(1):76~83.
[32]  刘胤汉.陕西省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见刘胤汉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333~356.
[33]  申元村.以土地类型为基础进行土地资源评价的研究——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自然资源(资源科学),1987,(1):27~37
[34]  傅伯杰.土地评价的技术与方法.地域开发与研究,1989,8(4):1~4,62.
[35]  梅成瑞.宁夏土地资源特点与承载能力的估算.自然资源,1986(4):45~51,77.
[36]  梅成瑞.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自然资源学报,1988,3(1):86~94.
[37]  杨晓鹏,张志良.青海省土地人口承载量系统动力学研究.地理科学,1993,13(1):69~77.
[38]  刘胤汉,刘彦随,等.城镇土地定级研究的几个问题——以西安市中心城市区为例.人文地理,1993,8(4):8~14.
[39]  董黎明,李向明,冯长春,等.中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地域差异与分等研究.地理学报,1993,48(1):1~10.
[40]  傅伯杰.土地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1]  倪绍祥,黄杏元,胡友元,等.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科学通报,1992,37(15):1403~1404.
[42]  赵名茶,李秀彬.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95~219.
[43]  黄秉维.关于综合自然区划的若干问题.见:中国地理学会.一九六0年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自然区划.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5~11.
[44]  侯学煜.中国自然生态区划与大农业发展战略.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154.
[45]  刘胤汉,甘枝茂主编.陕西省延安地区地理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1~250.
[46]  刘胤汉.论自下而上组合综合自然区划的若干问题——以南洛河上游地区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7(4):50~56.
[47]  申元村,李昌文.土地类型结构与农业综合自然区划的初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地理研究,1983,2(4):11~22.
[48]  蔡运龙.贵阳市土地类型与综合自然区划.地理学报,1986,41(3):210~223.
[49]  刘闯. 陕西秦岭西段土地类结构与综合自然区划.地理研究,1986,5(2):47~56.
[50]  王凤慧.采用土地类型结构指标进行低层次综合自然区划的初步探讨——以陕西榆林县为例.地理集刊(第21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51~62.
[51]  黄秉维.国际地理学研究动向.地理科学,1981,1(1):2~10.
[52]  赵松乔,孙惠南,黄荣金等.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233.
[53]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365.
[54]  陈传康,郑度,申元村,等.近10年来自然地理学的新进展.地理学报,1994,49(增刊):684~690.
[55]  杨勤业,郑度,吴绍洪,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进展.地理研究,2005,24(6):899~910.
[56]  K.J格雷戈里.变化中的自然地理性质.蔡运龙,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366.
[57]  黄秉维.中国植被区域(下).史地杂志,1940,1(4):38~52.
[58]  罗开富.中国自然地理的分区问题.科学通报,1954,(5):68~71.
[59]  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初步草案.地理学报,1958,24(4):348~365.
[60]  中国地理学会.1962年自然区划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61]  姜恕.川西、滇北地区自然地理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异.见:中国地理学会1962年自然地理区划讨论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111~126.
[62]  竺可桢.中国的亚热带.科学通报,1958,8(17):524~28.
[63]  江爱良.论中国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划分.地理学报,1960,26(2):104~109.
[64]  陈史坚.南海赤道和热带界线划分的探讨.热带地理,1982,(2):20~24.
[65]  邓先瑞,刘卫东,蔡静芳,等.中国的亚热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236.
[66]  任美锷,曾昭璇.论中国热带的范围.地理科学,1991,11(2):101~108.
[67]  郑度,张荣祖,杨勤业.试论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带.地理学报,1979,34(1):1~11.
[68]  郑度、杨勤业,等.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几个问题.地理学报,1985,40(1):60~68.
[69]  郑度.山地与高原综合自然区划关系的探讨.地理集刊第21号(自然区划方法论),1989.21~28.
[70]  伍光和,等.青海省综合自然区划.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1~220.
[71]  中国1 ∶ 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委会(赵松乔主编).中国土地类型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3~289.
[72]  陈述彭,等.太湖东西洞庭湖山果区的自然条件.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地理学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1~18.
[73]  林超,等.北京山区土地类型及综合自然区划初步研究.见:中国地理学会.1963年年会论文选集·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1~18.
[74]  林超.国外土地类型研究的发展. 见:中国1 ∶ 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委会(赵松乔主编).中国土地类型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9~41.
[75]  李孝芳.土地资源研究中一些问题的商榷.自然资源(资源科学),1979,(2):86~89.
[76]  石玉林.关于《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分类工作方案要点(草案)说明.自然资源(资源科学),1982,(1):63~69.
[77]  刘胤汉.综合自然地理学原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352.
[78]  刘胤汉.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2~211.
[79]  刘彦随,王仰麟,傅伯杰.刘胤汉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地理学报,2007,62(7):776~781.
[80]  赵松乔,申元村.全国1 ∶ 100万及重点省(区)1:20万土地类型图的分类系统(草案).自然资源,1980,(3):13~24.
[81]  伍光和,蔡运龙.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第4、5、6、7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1~328.
[82]  刘胤汉.论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类型系列制图.地理研究,1987,6(4):45~53.
[83]  刘胤汉.论土地类型的结构、演替与生态设计.资源科学,1987,(3):25~33.
[84]  蔡运龙.土地结构分析的方法及应用.地理学报,1992,47(2):146~156.
[85]  刘胤汉.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类型与评价.地理学报,1985,40(2):119~130.
[86]  傅伯杰,赵文武,陈利顶.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地理学报,2006,61(11):1123~1131.
[87]  Liu Yinhan, Yue Dapeng. The evolution of land and land ecodevice:Taking the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hinese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earch, 1990,3(2):175~186.
[88]  刘胤汉.论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类型系列制图.地理研究,1987,6(4): 45~53.
[89]  刘胤汉.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系列制图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143.
[90]  唐孝谓. 关于土地评价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大比例尺地理勘测制图为基础的土地评价的经验.自然资源(资源科学),1979,(1):65~76.
[91]  石玉林主编.《中国1 ∶ 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资源数据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649.
[92]  申元村.关于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自然资源,1990,(1):21~26.
[93]  陈百明."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项目研究方法概论.自然资源学报,1991,6(3):197~205.
[94]  梁留科.城区土地定级实践研究——以唐河县为例.地理研究,1998,17(1):90~98.
[95]  李孝芳主编.土地资源评价的原理与方法.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29.
[96]  戴旭.农业土地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97]  许学工.黄河三角洲土地质量模糊综合评价.自然资源学报,1992,7(1):43~54.
[98]  董廷旭.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开发研究.地球科学信息,2000,5(1):76~79.
[99]  任美锷,包浩生.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整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483.
[100]  傅伯杰,陈利顶,刘国华.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及特点.生态学报,1999,19(5):591~595.
[101]  傅伯杰,刘国华,陈利顶,等.中国生态区划方案.生态学报,2001,21(1):1~6.
[102]  杨勤业,李双成.中国生态地域划分的若干问题.生态学报,1999,19(5):597~601.
[103]  郑度等.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7~8.
[104]  刘胤汉.关于陕西省自然地带的划分.地理学报,1980,35(3):210~218.
[105]  刘胤汉.关于"中国自然区划的问题"的意见.地理学报, 1962,28(2):168~174.
[106]  刘燕华.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土地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107]  刘燕华,郑度,葛全胜,等.关于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若干问题的认识.地理研究,2005,24(3):321~329.
[108]  郑度,杨勤业,等.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167.
[109]  石玉林(主编).中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10]  欧阳安蛟.山地城市土地评价的若干问题——以重庆沙坪坝区为例.地理科学,1993,13(3):288~294.
[111]  郑度,杨勤业.自然地域系统.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9~30.
[112]  郑度,杨勤业.自然地域系统.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1~3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