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  2010 

地域系统研究的开拓与发展

DOI: 10.11821/yj2010090001

Keywords: 地域系统,综合自然区划,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综合区划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摘要: 通过分析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域系统研究的开拓与发展历程,总结了"综合自然区划-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综合区划"重要发展阶段的创新成果,介绍了重要的格局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地域系统研究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为了认识自然规律,为农业生产布局服务,开创了综合自然区划;20世纪90年代,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出发,将生态系统观点、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引入地域系统研究,开展了生态地理地域系统研究;随着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从20世纪末开始探索综合区划研究,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有机融合成为近期格局研究的鲜明特色。在此过程中,地域系统研究的方法论和技术手段不断创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值模型等的深入应用,极大地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地域系统研究,始终与国家的重大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成为今后自然地理学乃至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References

[1]  黄秉维. 论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新建设, 1965, (3): 65~74.
[2]  侯学煜, 姜恕, 陈昌笃. 对于中国各自然区的农、林、牧、副、渔业发展方向的意见. 科学通报, 1963, (9): 8~26.
[3]  任美锷, 杨纫章, 包浩生. 中国自然区划纲要.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
[4]  赵松乔.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一个新方案. 地理学报, 1983, 38(1): 1~10.
[5]  席承藩, 张俊民, 丘宝剑, 等. 中国自然区划概要.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6]  Zheng D. A study on the eco~geographic regional system of China. FAO FRA2000 Global Ecological Zoning Workshop. Cambridge, UK,1999.
[7]  倪健. 区域尺度的中国植物功能型与生物群区. 植物学报, 2001, 43(4): 419~425.
[8]  郑度,等. 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9]  侯学煜. 中国自然生态区划与大农业发展战略.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10]  傅伯杰, 刘国华, 陈利顶, 等. 中国生态区划方案. 生态学报, 2001, 21(1): 1~6.
[11]  黄秉维. 新时期区划工作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见:《黄秉维文集》编辑组. 地理学综合研究——黄秉维文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350~352.
[12]  葛全胜, 赵名茶, 郑景云, 等. 中国陆地表层系统分区——对黄秉维先生陆地表层系统理论的学习与实践. 地理科学, 2003, 23(1): 1~6.
[13]  吴绍洪, 刘卫东. 陆地表层综合地域系统划分的探讨——以青藏高原为例. 地理研究, 2005, 24(2): 169~177.
[14]  樊杰.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地理学报, 2007, 62(4): 339~350.
[15]  黄秉维. 关于综合自然区划的若干问题. 见:《黄秉维文集》编辑组. 地理学综合研究——黄秉维文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307~316.
[16]  曾昭璇, 刘南威, 李国珍. 中国热带界限问题的商榷. 地理学报, 1980, 35(1): 87~91.
[17]  李双成, 郑度.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1): 68~76.
[18]  郑度. 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 地理研究, 1998, 17(1): 4~8.
[19]  杨勤业, 吴绍洪, 郑度. 自然地域系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地理研究, 2002, 21(4): 407~417.
[20]  黄秉维.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 科学通报, 1959, (18):594~602.
[21]  林超. 中国自然区划大纲(摘要). 地理学报, 1954, 20(4): 395~418.
[22]  罗开富. 中国自然地理分区草案. 地理学报, 1954, 20(4): 379~394.
[23]  黄秉维.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纲要. 地理集刊, 1989, (21): 10~20.
[24]  杨勤业, 郑度, 吴绍洪. 中国的生态地域系统研究. 自然科学进展, 2002, 12(3): 287~291.
[25]  刘燕华, 葛全胜, 张雪芹. 关于中国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发展方向的思考.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6): 889~895.
[26]  吴绍洪. 综合区划的初步设想. 地理研究, 1998, 17(4): 367~374.
[27]  郑度, 傅小锋. 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地理科学, 1999, 19(3): 193~197.
[28]  何大章, 何东. 中国热带气候的北界问题. 地理学报, 1988, 43(2): 176~182.
[29]  任美锷, 曾昭璇. 论中国热带的范围. 地理科学, 1991, 11(2): 101~108.
[30]  黄秉维. 关于中国热带界线问题:I·国际上热带和亚热带定义. 地理科学, 1992, 12(2): 97~104.
[31]  丘宝剑. 关于中国热带的北界. 地理科学, 1993, 13(4): 297~306.
[32]  吴绍洪, 郑度.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热带北界中段界线的新认识. 地理学报, 2000, 55(6): 689~697.
[33]  陈述彭. 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 16(4): 289~291.
[34]  刘晔, 吴绍洪,郑度,戴尔阜.中国中温带东部生态地理区划的土壤指标选择.地理学报,2008,63(11):1169~1178.
[35]  刘闯. 中尺度对地观测系统支持下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新方法论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6): 1~9.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