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中国名山的历史保护与启示——以中华五岳为例
DOI: 10.11821/yj2011020016
Keywords: 中国名山,五岳,历史,保护
Abstract:
摘要: 中国山岳的开发历史悠久,中国名山在当前多作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其中部分还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些宝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历经数千年仍能较好得到保留,对其认识和保护的历史经验值得探究。五岳作为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的代表性名山,开发利用和保护历史悠久,是研究中国名山历史保护的良好范例。通过对五岳的文献资料与历史遗迹的研究发现,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理念是一切山水利用和山水保护活动的前提。在此前提下五岳历史上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包括国家级祭祀的地位保障、圣旨法令的法律保护、明确而严格的保护和管理体制、"天人合一"的保护性建设、"以城奉山"的服务基地划定和从政府到民间多种渠道的保护修缮。这些措施不仅对于研究五岳及中国名山的保护和演变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当今风景区和遗产地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References
[1] | 秦中,张捷,等.四川乐山大佛风化的初步探讨.地理研究,2005,24(6):928~934.
|
[2] | 吴忱,许清海,等.河北省嶂石岩风景区的造景地貌及其演化.地理研究,2002,21(2):195~200.
|
[3] | 任健美,牛俊杰,等.五台山旅游气候及其舒适度评价.地理研究,2004,23(6):856~862.
|
[4] | 王玉涛,郭卫华,刘建,等.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生态学报,2009,29(1):523~531.
|
[5] | 李燕琴,蔡运龙.北京市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以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地理研究,2004,23(6):863~874.
|
[6] | 徐学书.西蜀岷山: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兼谈岷山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 .中华文化论坛,2008,(2):140~146.
|
[7] | 梅莉,秦随光.武当山历史地位的变迁.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6):665~670.
|
[8] | 武弘麟,程上.名山研究的行为地理学解释——以北雁荡山为例.地理研究,2006,25(6):1107~1114.
|
[9] | 陈耀华,金晓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风景名胜区与居民点互动关系研究——以方山—长屿硐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入口村庄为例.旅游学刊,2009,24(5):43~47.
|
[10] | 庄优波,杨锐.黄山风景名胜区分区规划研究.中国园林,2006,22(12):32~36.
|
[11] | 胡洋,金笠铭.庐山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问题与整合规划.城市规划,2006,30(10):55~59,插5~插6.
|
[12] | 汪德根,陆林,刘昌雪.改善我国风景名胜区现行管理体制的对策研究——以天柱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旅游学刊,2003,18(3):67~72.
|
[13] | 陈楚文,李萍,范义荣.遗产保护视野下的省域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探索——以浙江省为例.中国园林,2009,25(10):95~98.
|
[14] | 谢凝高.中国的名山大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
[15] | 周维权.山的图腾——名山、名山风景区及其文化内涵.今日国土,2003,(Z2):14~19.
|
[16] | 丁圣彦,卢训令,等.伏牛山和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比较 .地理研究,2006,25(1):62~70.
|
[17] | 王子超,王克陵.南朝至唐道教对名山风景的探索与构建——"洞天福地"的自然生态模型理论.华中建筑,2008,26(9):207~210.
|
[18] | 姚宏,孙根年,等.中国名山旅游地成长理论与实证分析 .山地学报,2008,26(2):237~243.
|
[19] | 阙维民,谢凝高,陈耀华,等.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中国五岳.人文地理,2009,(4):26~30.
|
[20] | 郑霖.论中国名山的分类.山地研究,1998,16(1):21~26.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