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江苏沿江地区生态保护与产业分布空间匹配格局分析
DOI: 10.11821/yj2011020007
Keywords: 生态功能保护区 ,产业分布 ,空间匹配 ,江苏沿江地区
Abstract:
摘要: 根据生态空间保护需求,调整产业空间布局方向,是协调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空间关系及进行区域空间调控的重要内容。以江苏沿江地区为例,在提取生态功能保护区和产业分布空间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矩阵分类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分布的空间匹配特点,总结了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思路。研究表明:江苏沿江大部分地区生态保护与产业分布空间匹配较为协调,较不协调和不协调的区域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临近江面的洲滩地区,未来需控制该区产业扩张;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和森林公园受侵占面积较多,未来的产业开发应予以重点避让;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占用较多,未来应优先退出生态功能保护区范围
References
[1] 周霞,张林艳,叶万辉. 生态空间理论及其在生物入侵研究中的应用. 地球科学进展,2002,17(4):588~592.
[2]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地理学报,2007,62(4):339~350.
[3] 陈雯,孙伟,段学军,等.苏州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 地理学报,2006,61(8):839~846.
[4] 谢高地, 鲁春霞, 甄霖,等. 区域空间功能分区的目标、进展与方法. 地理研究,2009,28(3):561~570.
[5] Benfield F K,Terris J,Vorsanger. Solving sprwal: Models of smart growth in communities across America.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2001. 137~138.
[6] 刘耀彬,宋学峰.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及判别. 地理科学,2005,25(4):408~414.
[7] 陈雯,段学军,陈江龙,等. 空间开发功能区划的方法. 地理学报,2004,59(增刊):53~58.
[8] 徐福留,曹军,陶澍,等. 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敏感因子及敏感区分析. 中国环境科学,2000,20(4):361~365.
[9] 傅伯杰,刘国华,陈利顶,等. 中国生态区划方案. 生态学报,2001,21(1):1~6.
[10] 邹长兴,沈谓寿.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农村生态环境,2003,19(1):56~59.
[11] 任志远,黄青,李晶. 陕西省生态安全及空间差异定量分析. 地理学报,2005,60(4):597~606.
[12] 王利,韩增林.基于GIS技术的大连市域发展方向适宜性评价.地理科学进展,2008,27(6):76~81.
[13] 郑度. 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 地理研究,1998,17(1):3~9.
[14] Wu J,Plantinga A J.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open space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3,(46):288~309.
[15] 刘海龙. 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 城市问题,2005,(3):67~72.
[16] 陈诚,陈雯,吕卫国. 江苏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空间分布耦合状态评价. 湖泊科学,2009,21(5):725~731.
[17] 燕守广,沈渭寿,江峰琴. 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分类及建立方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7, 23(1):16~18,47.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