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初步研究
DOI: 10.11821/yj2010050002
Keywords: 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工业技术节能,建筑节能,道路交通节能
Abstract:
摘要: 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我国向世界承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本文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核算了主要减排途径的碳减排潜力,提出了至2020年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框架。研究发现,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演化之间存在倒U字形曲线关系,发展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成效是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的前提。此外,工业技术节能、建筑节能和道路交通节能也还都有一定的潜力。在不同情景下,工业技术节能对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的贡献程度在12%~14%之间,建筑节能和增加非化石能源规模分别可以起到10%左右的贡献,道路交通节能的贡献率在2%~3%之间。
References
[1] | 庄幸,姜克隽.生物燃料在我国公路交通中替代潜力分析.中外能源,2007,12(2):23~28.
|
[2] | 刘刚,沈镭.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自然资源学报,2007,22(1):9~19.
|
[3] | 张雷,黄园淅.我国产业结构节能潜力分析.中国软科学,2008,(5):27~34.
|
[4] | 谭丹,黄贤金,胡初枝.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四川环境,2008,27(2):74~78.
|
[5] | 张雷,等. 中国区域结构节能潜力分析.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7.
|
[6] | 张雷.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地理研究,2006,25(1):1~9.
|
[7] |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地理学报,2003,58(4):629~637.
|
[8] | 刘卫东,陆大道,张雷,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与科学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
[9] | 江泽慧,陈绪和,叶克林,等.世界木材利用发展态势.木材工业,2010,24(1):1~4.
|
[10] | 刘晖,薛俊.钢铁工业与低碳经济.冶金经济与管理,2010,(1):20~22.
|
[11] | 韩仲琦.步入低碳经济时代的水泥工业.水泥技术,2010,(1):20~24.
|
[12] | 康重庆,陈启鑫,夏清.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展望.电网技术,2009,33(2):1~7.
|
[13] | 马友华,王桂苓,石润圭,等.低碳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2009,(6):116~118.
|
[14] | 陆宁,林冠宏,俞允凯,等.2003~2007年中国城镇建筑能耗的分类分析.建筑经济,2009,(12):95~97.
|
[15] | 张新敬,谭春青,隋军,等.我国工业节能现状和对策.中国能源,2008,30(11):32~38.
|
[16] | 胡秀莲,刘强,姜克隽.中国减缓部门碳排放的技术潜力分析.中外能源,2007,12(4):1~8.
|
[17] | 杜伟.低碳经济与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国际石油经济,2010,(1):32~37.
|
[18] | 程序.生物质能与节能减排及低碳经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2):375~378.
|
[19] | 莫神星.低碳经济理念下能源法的基本原则.中外能源,2009,14(5):20~24.
|
[20] | 王仲颖,任东明,高虎,等.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82.
|
[21] | 李俊峰,高虎,王仲颖,等.中国风电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62.
|
[22] | 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中国科技论坛,2010,(2):37~40.
|
[23] | 崔军.关于我国开征碳税的思考.税务研究,2010,(1):41~44.
|
[24] | 崔长彬.低碳经济模式下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
[25] | 曹海霞.低碳经济时代绿色电力的定价机制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2):38~39.
|
[26] | 黎林峰,赖明.完善财政税收政策以市场机制促建筑节能发展.中国建设信息,2008,(7):8~9.
|
[27] |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