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5002, PP. 719-727

Keywords: 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泛长三角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以泛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以上的政区为例,运用改进熵值法计算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得分,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1999~2013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最后通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得分排名划分4种类型,提出未来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分类指导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1999~2013年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C∈[0.5,0.8],整体位于磨合阶段;而系统协调度D∈[0.3,0.5],整体属于中度耦合协调;(2)1999~2013年泛长三角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值仍表现负相关的特征;(3)未来苏南地区、皖江地区、杭甬地区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分布结构,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而苏北地区、皖西地区、浙西南地区需要进一步增加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硬实力各种要素的投入,并将城市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

References

[1]  赵雪雁.甘肃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交互耦合关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22(6):1-7.
[2]  王振波, 方创琳, 王婧, 等.1991年以来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空间演化模式[J].地理学报, 2011, 66(12):1657-1668.
[3]  王继军, 郭满才.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生态学报, 2010, 30(9):2371-2378.
[4]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等.当代生态经济的综合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 2000, 15(6):688-693.
[5]  原毅军.环境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6]  刘传江, 侯伟丽.环境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7]  ALLAN G, N HANLEY, P MCGREGOR K.The impact of increased efficiency in the industrial use of energy: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for the United Kingdom[J].Energy Economics, 2007, 27:89-95.
[8]  GALINIS A.VAN LEEUWEN M.A CGE model for Lithuania:The future of nuclear energy[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0, 6:78-89.
[9]  GROSSMAN G M, KRUEGER A B.Economics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2):353-377.
[10]  张效莉, 王成璋, 王野, 等.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的超边际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1:67-78.
[11]  王海萍, 陈斐, 王圣云, 等.中部地区城市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定量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1(1):95-100.
[12]  王介勇, 吴建寨.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动态耦合过程及趋势[J].生态学报, 2012, 32(15):4861-4868.
[13]  刘浩, 王青, 李秀娟, 等.辽宁省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3):627-633
[14]  陈长杰, 傅小峰, 马晓微, 等.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4(1):1-6.
[15]  畅建霞, 黄强, 王义民, 等.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灰色关联摘的水资源系统演化方向判别模型研究[J].水利学报, 2002, 11:107-112.
[16]  方创琳, 鲍超.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发展耦合模型及应用[J].地理学报, 2004, 59(5):781-790.
[17]  刘定惠, 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7):892-896.
[18]  刘贤赵, 王渊.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6):127-132.
[19]  王淑强, 董锁成, 王新, 等.定西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机理研究[J].资源科学, 2005, 27(4):106-117.
[20]  梁红梅, 刘卫东, 刘会平, 等.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 2008, 28(5):636-641.
[21]  陈端吕, 彭保发, 熊建新, 等.环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 2013, 33(11):1338-1346.
[22]  张青峰, 吴发启, 王力, 等.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J].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6):1531-1536.
[23]  江红莉, 何建敏.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江苏省的数据[J].软科学, 2010, 24(3):63-68.
[24]  刘耀彬, 李仁东, 宋学锋, 等.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 2005, 60(2):237-247.
[25]  刘艳军, 刘静, 何翠, 等.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耦合演化关系[J].地理研究, 2013, 32(3):507-517.
[26]  张建军, 张晓萍, 王继军, 等.1949~2008年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分析——以陕西长武县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3):755-762.
[27]  张荣天, 焦华富.1990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城镇化测度及空间格局演化[J].池州学院学报, 2013, 27(3):63-67.
[28]  李创新, 马耀峰.1993~2008年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时空动态演进模式——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 2012, 31(2):257-268.
[29]  韩瑞伶, 佟连军, 佟伟铭, 等.沈阳经济区经济与环境系统动态耦合协调演化[J].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10):2673-2680.
[30]  马丽, 金凤君.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J].地理学报, 2012, 37(10):1299-1307.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