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香溪河流域不同介质中碳、氮、磷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5019, PP. 853-859

Keywords: 生源要素,土壤,水体,沉积物,河流级别,流域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为了解香溪河流域碳、氮、磷的分布情况及水、陆生态系统中这些生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对流域内河岸带土壤、河流水体及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含量进行调查,分析它们在流域内的分布特点,探讨各要素在3种介质间的相关性及随河流级别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超过60%的样点土壤中TOC、TN含量处于"较丰富"或"丰富"等级,耕地附近样点的TOC、TN和磷矿区附近样点的TP普遍偏高。河流水体及沉积物中各要素的含量都与土壤中的含量紧密相关,但水、陆介质间TP的相关性较TOC、TN强。低级别河流样点土壤中TOC、TN、C/P、N/P值和沉积物中C/P及N/P值整体较高级别河流样点高。结果表明:以磷矿开发和农业施肥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对香溪河流域内生源要素的含量及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水体中P元素含量与陆源关系最强,在水体污染控制中应予以重视。

References

[1]  赵钰, 单保庆, 张文强, 等.牙河水系河流氮素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 2014, 35(1):143-149.
[2]  梁文, 张生, 李畅游, 等.污染水体沉积物营养盐释放过程[J].环境化学, 2011, 30(10):1718-1724.
[3]  张玉斌, 郑粉莉, 武敏.土壤侵蚀引起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 2007, 18(1):123-132.
[4]  肖胜生, 郑海金, 杨洁, 等.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1, 9(6):106-113.
[5]  曾海鳌, 吴敬禄.塔吉克斯坦不同土壤/沉积物元素组成与分布特征[J].干旱区研究, 2014, 31(1):13-19.
[6]  张娇, 张龙军.河口有机物在固-液界面迁移转化研究进展[J].海洋环境科学, 2009, 28(5):594-600.
[7]  吕明辉, 王红亚, 蔡运龙.基于湖泊(水库)沉积物分析的土壤侵蚀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 2007, 27(3):36-41.
[8]  冉隆江.鸭绿江河口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对流域变化的响应[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9]  唐涛, 黎道丰, 潘文斌.香溪河河流连续统特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1):141-144.
[10]  岳隽, 王仰麟.国内外河岸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4(5):33-40.
[11]  曾冬萍, 蒋利玲, 曾从盛, 等.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13, 33(18):1-9.
[12]  方涛, 付长营, 敖鸿毅, 等.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香溪河氮磷污染状况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 2006, 30(1):26-30.
[13]  刘光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测与分析标准方法——土壤理化分析与剖面描述[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1-32.
[14]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44-47.
[15]  RUBAN V, LóPEZ-SáNCHEZ J F, PARDO P, et al.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hosphorus forms in lake sedim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1999, 1(1):51-56.
[16]  蔡庆华.水域生态系统观测规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观测规范丛书[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53-59.
[17]  STRAHLER A 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watershed geomorphology[J].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1957, 38(6):913-920.
[18]  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土壤普查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2:111-112.
[19]  杨守业, JUNG H S, 李从先, 等.黄河、长江与韩国Keum、Yeongsan江沉积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 2004, 33(1):99-105.
[20]  李娟, 杨忠芳, 夏学齐, 等.长江沉积物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J].现代地质, 2012, 26(5):939-946.
[21]  张亚昆, 杨丽标, 雷坤, 等.黄河下游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与沉积通量研究[J].泥沙研究, 2013, 12(6):66-74.
[22]  吕贻忠, 张凤荣, 孙丹峰.百花山山地土壤中有机质的垂直分布规律[J].土壤, 2005, 37(3):277-283.
[23]  常超, 谢宗强, 熊高明, 等.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特征[J].生态学报, 2009, 29(11):5978-5985.
[24]  张亚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空间分布[J].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1):19-23.
[25]  吴启华, 李红琴, 张法伟, 等.短期牧压梯度下高寒杂草类草甸植被/土壤碳氮分布特征[J].生态学杂志, 2013, 32(11):2857-2864.
[26]  王绍强, 于贵瑞.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生态学报, 2008, 28(8):3937-3947.
[27]  钱君龙, 王苏民, 薛滨, 等.湖泊研究中一种定量估算陆源TOC的方法[J].科学通报, 1997, 42(15):1655-1657.
[28]  朱广伟, 陈英旭.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J].湖泊科学, 2001, 13(3):272-279.
[29]  刘健康.生态学文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275-280.
[30]  HURYN A D, WALLACE J B.Life history and production of stream insects[J].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2000, 45(1):83-110.
[31]  邓红兵, 王庆礼, 蔡庆华.流域生态学——新学科, 新思想, 新途径[J].应用生态学报, 1998, 9(4):443-449.
[32]  晏维金.人类活动影响下营养盐向河口/近海的输出和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 2006, 25(5):825-835.
[33]  史培军, 宋长青, 景贵飞.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2):161-168.
[34]  朱健, 王平, 李捍东, 等.河水高浓度有机污染降解菌分离, 鉴定及降解特性[J].生态学杂志, 2013, 32(5):1311-1318.
[35]  国家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M].北京:环境保护部, 2010:5-14.
[36]  孙园园, 何江, 吕昌伟, 等.达里诺尔湖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形态组成[J].生态学报, 2013, 33(2):610-618.
[37]  宋国栋, 刘素美, 张国玲.黄东海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 2014, 35(1):157-16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