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长江中下游地区连阴雨变化特征分析
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9007, PP. 1483-1490
Keywords: 连阴雨,长江中下游,变化特征
Abstract: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86站1961~2011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K突变检验法,分析该地区年连阴雨日数、过程次数、总降水量及降水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连阴雨日数有70~130d/a、连阴雨过程次数有7~12次/a、连阴雨总雨量为500~1300mm/a、年均连阴雨强度为8~10mm/d,连阴雨过程持续时间多在8~11d/次左右。其中连阴雨日数和频次总体呈现出南多北少、连阴雨总雨量呈东南多西北少、雨强呈东强西弱的分布态势;近50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年连阴雨日数、连阴雨过程频次、连阴雨总雨量均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3.8d/10a、0.3次/10a、18.5mm/10a,其中连阴雨日数、频次减少趋势显著;降水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2mm/(d·10a)。空间上,西部连阴雨日数、过程次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东部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大部地区连阴雨总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中西部尤为突出。突变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连阴雨存在突变年份,各统计因子突变主要集中在1991~2011年,连阴雨日数减少突变发生在2003年,2006年起减少趋势超过显著性水平;连阴雨频次突变发生在2004年,2010年起减少趋势超过显著性水平;连阴雨总雨量突变发生在2006年,但这种突变不显著;连阴雨降水强度于1992~1994年发生突变,2010年起增加趋势超过显著性水平。
References
[1] | 乔盛西.湖北省气候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
[2] | 吴有训,赵俊华,张民蓓,等.皖东南地区春播期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4):569-570,578.
|
[3] | 王小玲,翟盘茂.1957~2004 年中国不同强度级别降水的变化趋势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8,.24(5):459-466.
|
[4] | 王大钧,陈 列,丁裕国.近40年来中国降水量、雨日变化趋势及与全球温度变化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2006,22(3):283-289.
|
[5] | 王绍武,蔡静宁,朱锦红,等.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J].气象学报,2002,60(5):637-640.
|
[6] | 马占良.青海省秋季连阴雨天气特征分析[J].青海科技,2008(2):31-33.
|
[7] | 冯建民,郑广芬,陈豫英,等.宁夏连阴雨(雪)过程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沙漠,2011,31(6):1590-1597.
|
[8] | 陈晓艺,马晓群,姚 筠.安徽省秋季连阴雨发生规律及对秋收秋种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增2):210-214.
|
[9] | 姜爱军,董晓敏.江苏省连阴雨过程指标及时空特征的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1996 (32):11-14.
|
[10] | 任国玉,郭 军,徐铭志,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J].气象学报,2005,63(6):942-956.
|
[11] | 邹旭恺,张 强,叶殿秀.长江三峡库区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J].灾害学,2005,20(1):84-89.
|
[12] | 赵玉春,周月华.三峡地区连阴雨气候特征分析[J].湖北气象,2002,21(4):3-6.
|
[13] |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第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37-41.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