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子分析

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6001, PP. 899-908

Keywords: 可达性,ESDA,城镇化,驱动因子,长江中游城市群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在通过可达性方法确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范围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从人口、经济及社会3个子系统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2001、2006及2011年3个时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对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并分类,利用回归分析对各类型县域进行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但各地区间的发展速度差异明显;在子系统演化过程中,以经济城镇化的快速演进为主要特征,其次为社会城镇化,最后为人口城镇化过程。(2)综合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率与城市等级规模、交通及产业结构转型密切相关;各子系统在空间格局演变进程中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子系统变化率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3)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城镇化依据关联性可以划分为"耦合聚集"型、"中心洼地"型、"拮抗聚集"型及"核心边缘"型,各类型县域空间格局演变明显。(4)內源力在"耦合聚集"型县域及"拮抗聚集"县域城镇化进程中具有促进作用,投资力对"中心洼地"型县域影响作用明显,而"核心边缘"型县域主要驱动因子为行政力和內源力;根据各类型县域主要驱动因子提出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相应措施,以做到因地制宜地指导各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

References

[1]  刘彦随,杨 忍.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12,67(8):1011-1020.
[2]  孙文慧,高向东,吴文钰,等.中国城镇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及分类研究[J].西北人口,2005,103(3):1-4.
[3]  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1323-1329.
[4]  张春梅,张小林,吴启焰,等.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3,33(1):16-22.
[5]  欧向军,甄 峰,秦永东,等.区域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5):993-1002.
[6]  韩玉刚,焦华富,韩会然.省际边缘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及动力系统研究——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2):230-236.
[7]  王 洋,方创琳,王振波.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J].地理研究,2012,31(7):1305-1316.
[8]  彭 翀,常黎丽.湖南省县域城镇化时空格局及其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8):73-78.
[9]  刘世薇,张平宇,李 静.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J].地理研究,2013,32(11):2066-2078.
[10]  龚新蜀,王 磊.基于VEC模型的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垦区为例[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4):1-7.
[11]  冯 健,刘 玉,王永嗨.多层次城镇化:城乡发展的综合视角及实证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6):1197-1208.
[12]  李金龙,谢玲玲.珠三角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初析[J].经济地理,2011,31(2):242-246.
[13]  CHEN A.Urbanization and disparities in China:Challeng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China Economic Review,2002,13(4):407-411
[14]  XU B,W J.Identification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gap:Evidence of China.Journal of Modeling in Management,2008,3(1):7-25
[15]  BAI X M,SHI P J,LIU Y S.Realizing China's urban dream.Nature,2014,(509):158-160.
[16]  陈明星,陆大道,张 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4):387-398.
[17]  顾朝林.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1,30(5):771-784.
[18]  蒋海兵,徐建刚,祁 毅.京沪高铁对区域中心城市陆路可达性影响[J].地理学报,2010,65(10):1287-1298.
[19]  祁 毅.基于公共交通可达性分析的规划支持系统研究:以南京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08.
[20]  ANSELIN L.The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27):93-115.
[21]  钟业喜,陆玉麒.城市影响区格局分析的定量方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5):480-486.
[22]  秦尊文.第四增长极——崛起的长江中游城市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99.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