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煤田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演化研究
DOI: 10.11799/ce201510031, PP. 97-99
Keywords: 淮北煤田,地应力场,构造演化,震源机制
Abstract:
以淮北煤田的应力解除法地应力实测数据为基础,得到了研究区地应力变化规律。测量结果表明,各主应力均有随埋深增加而增大的趋势,最大水平主应力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其优选方位为NEE向。根据三个主应力量值的空间关系,确定淮北煤田原岩应力场属于大地动力场型。由区域应力场演化及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映了淮北煤田现今处于NEE向水平挤压和NNW向水平张应力的构造应力场之中。通过区域构造演化分析,煤田早期以EW、NNE向构造为主,晚期以SN、NWW向构造为主,并出现早期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断层转换为正断层现象,不同期次的构造运动奠定了淮北煤田现今的构造格局。
References
[1] | 沈军辉,崔建凯,等.长河坝水电站坝址区斜坡应力场特征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增1):2946~2951.
|
[2] | 刘四军.木城涧煤矿3槽围岩地应力测试研究[J].,煤炭工程,2009,(3):79~81.
|
[3] | 李方全,王连捷.华北地区地应力测量[J].地球物理学报,1979,22(1):1~8.
|
[4] | 黄禄渊,杨树新,崔效锋,等.华北地区实测应力特征与断层稳定性分析[J].岩土力学学报,2013,34(增1):205~214.
|
[5] | 周学斌,郑腾龙.采场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4):9~13.
|
[6] | 芦岭煤矿地应力场开采扰动特征及其对井巷工程的影响研究[R].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
|
[7] | 于双忠.煤矿工程地质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
|
[8] | 万天丰.中国大地构造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
|
[9] | 李坚,付建军,等.-790m水平近距离后开挖巷道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J].煤炭工程,2010,(1):69~71.
|
[10] | 张静华,李延兴,郭良迁,等.用GPS测量结果研究华北现今构造形变场[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4,24(3):40~46.
|
[11] | 黄超.袁店二井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围岩稳定性控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2,25:390~391.
|
[12] | 夏瑞良.安徽区域地震应力场的分布特征[J].地震地质,1985,7(3):13~22.
|
[13] | 郑西贵,花锦波,张农,等.原孔位多次应力解除地应力测试方法与实践[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3,30(5):723~727.
|
[14] | 许忠淮,阎明,赵仲和.由多个小地震推断的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方向[J].地震学报,1983,5(3):268~239.
|
[15] | 王桂梁,姜波,曹代勇,等.徐州一宿州弧形双冲一叠瓦扇逆冲断层系统[J].地质学报,1998,72(3):228-236
|
[16] | 吴基文,菜东红,童世杰.任楼煤矿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其对巷道变形的影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10):1554~1557.
|
[17] | 李钦租,靳雅敏,于新昌.华北地区的震源机制与地壳应力场[J].地震学报,1982,4(1):55~61.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