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叶面不同施氮量对大豆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15.03.0557 , PP. 557-562
Keywords: 大豆 ,叶面施氮 ,不同施氮量 ,氮素吸收与分配
Abstract:
为研究大豆叶面氮素吸收与分配规律,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主栽品种合丰50为试验材料,采用15N示踪法在大豆R5期进行叶面施氮处理,研究大豆不同器官对氮素同化吸收及积累分配情况。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4.5kg·hm-2(N3)条件下,大豆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量、氮素含量、氮素积累量均不再显著增加。子粒干物重在4个施氮量(N1、N2、N3、N4)条件下分别比无氮处理增加2.51%,5.01%,9.55%和0.51%,在4.5kg·hm-2(N3)条件下最高,为21.8g/株。同一施氮量条件下,大豆不同器官15N积累量为子粒>茎>叶>荚皮>叶柄>根;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15N在各器官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4.5kg·hm-2(N3)条件下达到最高值,子粒15N积累量为8.17mg/株。从N1到N3处理增加施氮量降低了15N在子粒中的分配比例,但提高了15N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同时提高了15N在子粒中的积累量。本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在大豆R5期进行叶面施氮时,氮素主要积累于子粒中,从而有利于子粒干物质积累,最终获得增产。
References
[1] 张静. 叶面肥及其在作物上的应用[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7):143-144
[2] 李燕婷,李秀英,肖艳,赵秉强,王丽霞. 叶面肥的营养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162-172
[3] 马春梅,唐远征,龚振平,景玉良,董守坤,孙太靖,祖伟.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吸收化肥氮效率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5, 24(1):34-37
[4] Hanway J J, Weber C R.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eight soybean varieties[J]. Agronomy Journal, 1971, 63: 227-230
[5] 刘丽君,孙聪姝,刘艳,王全富,祖伟. 氮肥对大豆结瘤及叶片氮素积累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6(2):133-137
[6] Fanizza G, Gatta C D, Bagnulo C. A non-destructive determination of leaf chlorophyll in Vitis vinifera[J].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 1991, 119: 203-209
[7] 刘志全,马淑时. 大豆喷施叶面肥后产量及其性状的比较[J]. 吉林农业科学,1997,87(2):43-45
[8] 赵开兵,李传军. 叶面肥及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的增产效果[J]. 安徽农学通报,2001,7(4):58-61
[9] 姚文秋,于海杰,胡国华. 叶面喷施氮磷钾混合肥对大豆品质及产量的影响[J]. 种子世界,2004,3(9):23-24.
[10] 张勇. 叶面喷施氮肥对大豆丰收24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2008,9(10):43-44
[11] 曹娟华,楮国忠. 不同施肥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J]. 现代化农业,2011,3(8):11-12
[12] 董守坤,龚振平,祖 伟. 氮素营养水平对大豆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1):65- 70
[13] 刘丽君,孙聪姝,刘艳. 氮肥对大豆结瘤及叶片氮素积累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6(2):133-137
[14] 朱长甫,苗以农,刘学军.野生大豆酰脲含量与根瘤固氮活力的关系. 植物生理学报, 1995, 21(3):307-312
[15] 金喜军,马春梅,龚振平,姚玉波,邸伟. 大豆鼓粒期对肥料氮的吸收与分配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2):395-399
[16] 金喜军,龚振平,马春梅,姚玉波,邸伟. 大豆植株苗期至结荚初期对肥料氮的吸收与分配[J]. 核农学报,2012,26(5):809-841
[17] 董守坤,刘丽君,张冰,马春梅,龚振平,祖伟. 利用15N标记确定氮素营养水平对大豆籽粒氮素构成的影响[J]. 大豆科学,2011,30(1):92-95
[18] 郭海龙,马春梅,董守坤,金喜军,龚振平. 春大豆生长中对不同氮源的吸收利用[J]. 核农学报,2008,22(3):338-341
[19] 杨延兵,高荣岐,尹燕枰,吴承来,李圣福. 不同品质小麦氮素分配及利用率的15N示踪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08,28(5):830-835
[20] 邸伟,金喜军,马春梅,龚振平,董守坤,张磊. 施氮水平对大豆氮素积累与产量影响的研究[J]. 核农学报,2010,24(3):612-617
[21] 谢甫绨.大豆生理与遗传改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
[22] 晏娟,尹斌,张绍林,沈其荣,朱兆良.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5):835-839
[23] 陈慧, 邸伟, 姚玉波, 龚振平, 马春梅. 不同大豆品种根瘤固氮酶活性与固氮量差异研究[J]. 核农学报,2013,27(3):379-383
[24] 唐梅, 邓国富, 莫海玲, 于松保, 阎勇, 陈荣林. 不同施氮量下籼稻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及氮素的吸收利用[J]. 核农学报,2012,26(8):1178-1182
[25] 丁洪,郭庆元.氮肥对不同品种大豆氮积累和产量品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1995,26(1):18-21
[26] 戴建军,程岩.应用15N示踪技术对不同品种大豆的三种氮源吸收利用的研究[J].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30(3):225-229
[27] 甘银波,陈静,Ineke S.大豆不同生长阶段施用氮肥对生长、结瘤及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1996,16(2):125-130
[28] 章建新,倪丽,翟云龙.施氮对高产春大豆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J].2005,24(1):38-4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