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小麦-玉米轮作耕作方式对玉米灌浆成熟期叶片衰老生理特性的影响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15.05.0954 , PP. 954-960
Keywords: 夏玉米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收获指数 ,干物质生产
Abstract:
为了进一步探索适宜山东省半湿润易干旱地区夏玉米高产、稳产的耕作措施,本试验研究小麦、玉米轮作下免耕、深松、深耕两季的耕作方式(7个)对夏玉米穗位叶片衰老特性、灌浆期干物质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定位试验第3年):小麦深松+玉米免耕直播+秸秆还田(W3M2)可显著提高夏玉米叶片生育后期SOD活性、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而MDA含量增加缓慢,显著延缓穗位叶衰老;在吐丝至成熟期间干物质生产量上,W4M4(小麦深耕+玉米隔年深耕+秸秆还田)和W1M1(小麦旋耕+玉米隔年旋耕+秸秆还田)最高,W3M2和W3M3(小麦深松+玉米隔年深松+秸秆还田)次之,均显著高于CK和W1M2(小麦旋耕+玉米免耕直播+秸秆还田);W3M2干物质向籽粒运转比例即收获指数最高,W4M4最低;各耕作方式下W3M2和W1M1籽粒产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23.90%和9.87%.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深松+玉米免耕直播+秸秆还田(W3M2)耕作方式下更有效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后期叶片生理活性,促进干物质向籽粒运转,增产效果显著.本研究可为华北麦-玉两熟农区合理安排周年耕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References
[1] 郑培尧. 作物生理学导论[M].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2: 349
[2] 王空军, 胡昌浩, 董树亭, 刘开昌, 孙庆泉. 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开花后叶片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演进[J]. 作物学报, 1999, 25(6): 700-706
[3] 张玉芹, 杨恒山, 毕文波, 张瑞富, 范秀艳, 肖丽, 高聚林, 刘志雄. 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生育后期冠层生理特性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2, 27(1): 145-150
[4] 郑成岩, 崔世明, 王东, 于振文, 张永丽, 石玉. 土壤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1, 37(8): 1432-1440
[5] 张水清, 黄绍敏, 聂胜委, 郭斗斗, 程秀洲. 保护性耕作对小麦-土壤系统综合效应研究[J]. 核农学报, 2012, 26(3): 587-593
[6] 刘武仁, 陈砚, 郑金玉, 罗洋, 郑洪兵, 李伟堂.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叶片某些生理机制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09, 17(2): 112-115
[7] 胡守林, 张改生, 郑德明, 黄学东, 邓成贵, 万素梅. 不同耕作方式玉米地下部生长发育及土壤水分状况的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13(4): 223-225
[8] 江晓东, 迟淑筠, 李增嘉, 宁堂原, 王芸, 邵国庆. 少免耕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衰老和产量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4): 55-58
[9] Unger P W. Straw mulch rate effects on soil water storage and sorghum yield [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78, 42(3): 486-491
[10] 郭书亚, 张新, 张前进, 王振华, 李亚贞, 顾顺芳, 焦念元, 尹飞, 付国占. 秸秆覆盖深松对夏玉米花后穗位叶衰老和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2, 20(1): 104-107
[11] 付国占, 李潮海, 王俊忠, 王振林, 曹鸿鸣, 焦念元, 王小东. 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叶片衰老代谢和籽粒产量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 2005, 25(1): 155-160
[12] 张权, 张莉, 焦念元, 李潮海, 付国占.隔年深耕对夏玉米花后叶片衰老和子粒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3, 21(5): 62-65
[13] 谭金芳, 韩燕来. 华北小麦-玉米一体化高效施肥理论与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2
[14] Cox M C, Qualset C O, Rains D W. Genetic variation for nitrogen assimi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in wheat: I. dry matter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J]. Crop Science,1985, 25(3): 430-435
[15] 刘洪展, 郑凤荣, 赵世杰. 根外施氮对热胁迫下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24(2): 52-56
[16] 艾天成, 李方敏, 周治安, 张敏, 吴海荣. 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相关性研究[J].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0, 20(1): 6-8
[17] Nielsen D C, Vigil M F, Benjamin J G. The variable response of dry land corn yield to soil water content at planting [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9, 96(2): 330-336
[18] 陈军, 戴俊英. 干旱对不同耐性玉米品种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1996, 22(6): 757-762+774
[19] 李付杰, 武兰芳, 马军花, 康华靖. 长期养分亏缺对夏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3(5): 213-218
[20] 禄兴丽,Tanveer S K. 保护性耕作对旱作夏玉米光合和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9): 3809-3812
[21] 朱玉芹, 岳玉兰.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研究综述[J]. 玉米科学, 2004, 12(3): 106-108
[22] 李艳, 刘海军, 黄冠华.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和青贮夏玉米水分生产率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14): 91-98
[23] 杜新艳, 杨路华, 脱云飞, 高惠嫣, 张振伟.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农田水分状况、土壤温度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6, 4(2): 24-26
[24] 庞绪.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碳库和水热特性的影响[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25] 王缠军.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 西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26] 陈喜凤, 杨粉团, 姜晓莉, 李刚. 深松对玉米早衰的调控作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2): 82-86
[27] 姬强, 孙汉印, Taraqqi A K, 王旭东.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系统土壤有机碳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4): 1029-1035
[28] 戴明宏, 陶洪斌, 王利纳, 王璞. 不同氮肥管理对春玉米干物质生产、分配及转运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08, 23(1): 154-157
[29] 王永军, 杨今胜, 袁翠平, 柳京国, 李登海, 董树亭. 超高产夏玉米花粒期不同部位叶片衰老与抗氧化酶特性[J]. 作物学报, 2013,39(12): 2183-219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