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低酚酶活性选择对小麦穗发芽的影响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15.05.0899 , PP. 899-907
Keywords: 小麦 ,多酚氧化酶 ,穗发芽
Abstract:
为探讨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新方法,本研究对10个小麦品种(系)连续3代进行了低PPO活性选择,对40份后代品系的整籽粒PPO活性、酚含量、吸水率、穗发芽率以及种皮、胚、胚乳的PPO活性和酚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0个小麦品种(系)的PPO活性随定向选择世代的增加逐渐降低,穗发芽率也逐渐降低,证明了酚酶活性与小麦穗发芽抗性密切相关.选择代数与整籽粒PPO活性、吸水率、穗发芽率、种皮PPO活性、胚PPO活性、胚乳PPO活性呈显著负相关;整籽粒PPO活性、吸水率、穗发芽率、种皮PPO活性、胚PPO活性、胚乳PPO活性相互之间呈正相关;选择代数与整籽粒酚含量、种皮酚含量、胚酚含量、胚乳酚含量无相关性.本研究可为培育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提供依据.
References
[1] Beuley J D, Black M. 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 第二卷, 生活力、休眠与环境控制[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89
[2] 杜倩, 王昌全, 李冰, 李焕秀, 刘杨. 硒、锌及其交互作用对不同季节茶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核农学报,2010, 24(1): 118-124
[3] 乔玉强, 马传喜, 黄正来, 司红起, 蔡华, 夏云祥. 小麦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效应分析[J]. 核农学报,2008, 22(5): 706-711
[4] 刘佳, 郁继华, 徐秉良, 颉建明. 干旱气候条件下水分胁迫对辣椒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J]. 核农学报,2012, 26(8): 1197-1203
[5] 胡瑞波, 田纪春. 小麦多酚氧化酶研究进展[J]. 麦类作物学报, 2004, 24(1): 81-85
[6] 王祥军, 齐军仓, 贾力群, 王倩, 王琴, 马建峰, 王仙, 曹连莆. 氮素对大麦籽粒中酚酸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1, 25(1): 162-168
[7] 吴玉良,杨煜峰,丁守仁. 无原花色素大麦突变体穗发芽的研究[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6,22(6):647-650
[8] 魏海蓉, 高东升, 李宪利.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甜樱桃休眠的调控及花芽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J]. 园艺学报, 2005, 32(4): 584-588
[9] 宋亮,潘开文,王进闯,马玉红. 酚酸类物质对苜蓿种子萌发及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26(10):3393-3403
[10] 王凤宝, 付金锋, 董立峰. 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小麦抗穗发芽的关系及抗穗发芽新品种秦麦3号的选育[J]. 麦类作物学报,2006, 26(5): 97-100
[11] 王凤宝, 董立峰, 付金锋. 小麦抗穗发芽酶反应生化标记选择法[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 15(3): 482-488
[12] 杨雪, 董立峰, 付金锋, 郑国勇, 王凤宝. 低酚酶活性选择对小麦面粉褐变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4, 28(5): 851-860
[13] 常成, 李保云, 尤明山, 李卫华, 刘广田. 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 10(5): 40-43
[14] 田纪春. 谷物品质测试理论与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
[15] 杨期和, 叶万辉, 宋松泉, 殷寿华. 植物种子休眠的原因及休眠的多形性[J]. 西北植物学报, 2003, 23(5): 837-843
[16] 杨晓玲, 张培玉, 郭明军, 项殿芳, 齐永顺. 山楂种子酚类物质含量与休眠的关系[J]. 园艺学报, 1997, 24(4): 393-394
[17] 赵勇, 杨学举. 小麦种质多酚氧化酶的遗传变异及抗穗发芽品种的筛选[J]. 中国农学通报,2011, 27(7): 55-58
[18] 孙果忠, 闫长生, 肖世和. 小麦穗发芽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 5(6): 13-18
[19] 肖世和, 闫长生, 张海萍, 孙果忠. 小麦穗发芽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0] Groos C, Gay G, Perretant M R, Gervais L, Bernard M, Dedryver F, Charmet G.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harvest sprouting and grain color by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nalysis in a white × red grain bread wheat cross [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2, 104(1): 39-47
[21] 杨燕, 张春利, 陈新民, 夏兰芹, 王德森, 何中虎, 于卓. 穗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及STS标记Vp1B3在小麦抗穗发芽基因型鉴定中的应用[J].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27(4): 577-582
[22] Derera N F. Pre-harvest field sprouting in cereals [M]. Florida: CRC Press, 1989
[23] Xiao S H, Zhang X Y, Yan C S.Germplasm improvement for pre-harvest sprouting resistance in Chinese white rained wheat: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rategy [J].Euphytica, 2002, 126(1): 35-38
[24] 原亚萍, 陈孝, 肖世和. 小麦穗发芽的研究进展[J]. 麦类作物学报,2003, 23(3): 136-139
[25] 孙果忠, 游光霞, 孙京燕, 张秀英, 武淑祯, 苑菲, 王海波, 肖世和. 我国小麦主推品种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相关分子标记的评价[J]. 华北农学报, 2010, 25(4): 6-1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