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甘蓝型油菜品种航天诱变后代性状分析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15.02.0215, PP. 215-220
Keywords: 甘蓝型油菜,航天诱变,农艺性状,品质
Abstract:
通过对搭载实践8号育种卫星的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种子及其后代连续多年种植选择,对其SP3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诱变效应分析,对SP4产量和农艺性状等进行鉴定与结果分析。结果表明,6个搭载品种的植株性状、生育期和抗逆性在SP1与对照相比均没有明显变化。对SP2进行田间观测,发现有多个主花序、主茎萎缩和小花瓣等变异株。对SP3室内考种和品质测试,发现了矮杆、大粒等有利变异株,还有一些芥酸、硫苷和含油率发生改变的变异群体。对SP4田间产量鉴定,得到了1份高产材料TK407,产量为3048.35kg·hm-2,产量构成三要素合理,分别为单株有效角果数365角、每角粒数23.43粒、千粒重4.61g。研究表明,航天诱变后代能产生变异植株,通过育种目标性状多代选择,能选育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
References
[1] | 王汉中. 中国油料供需形势及问题与发展对策[J]. 中国油料科技产业信息,2000,5(3):2-3
|
[2] | 王汉中. 入世后的中国油菜产业[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2,24(2):82-86
|
[3] | 张冬晓. 我国油菜生产的发展与展望[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1,23(4):79-81
|
[4] | 刘后利. 油菜遗传育种学[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199-227
|
[5] | 廖星,翟勇,王汉中. 我国油料的科技进步和发展建议[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
|
[6] | 傅廷栋. 油菜的品种改良[J]. 作物研究,2007,21(3):159-162
|
[7] | 涂金星,张冬晓,张毅,傅廷栋. 我国油菜育种目标及品种审定问题的商榷[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29(3):350-352
|
[8] | 李云昌,胡琼,杨德圣,李英德,徐育松. 选育高含油量双低油菜品种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28(1):92-96
|
[9] | 王伟荣,杨立勇,陈旭,李延莉,蒋美艳,孙超才. 高产油量油菜新品种沪油039的选育[J]. 核农学报,2012,26(9):1257-1259
|
[10] | 杜海,郎春秀,王伏林,陈锦清,吴关庭. 油菜种子油酸含量的遗传改良[J]. 核农学报,2011,25(6):1179-1183
|
[11] | 周万平,郎春秀,熊鲜艳,陈锦清. 油菜籽芥酸含量遗传调控研究进展[J]. 核农学报,2010,24(3):537-541
|
[12] | 庄静,熊爱生,周熙荣,孙超才. 甘蓝型油菜沪油15BnaRAV-2-HY15转录因子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 核农学报,2010,24(5):941-947
|
[13] | 刘宏波,郭翔,崔鹏,刘旦,许玲,唐桂香,周伟军. 甘蓝型油菜抗病虫双价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J]. 核农学报,2011,25(1):26-31
|
[14] | 郑治洪,何惠萍,陈雪妮,侯艳.油菜品质参数的近红外光谱测试技术[J]. 种子,2003,129(3):57-58
|
[15] | 方金梁,邹定斌,周永胜. 航天诱变选育高产高蛋白质水稻新品种[J]. 核农学报,2004,18(4):280-283
|
[16] | 曹墨菊,荣廷昭,潘光堂. 首例航天诱变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J]. 遗传学报,2003,30(9):817-822
|
[17] | 蒲晓斌,张锦芳. 甘蓝型油菜太空诱变后代农艺性状调查及品质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06,19(3):373-377
|
[18] | 陈芳远,卢升安,易小平. 空间诱变创造克服灿粳杂种半不育性新种质和新恢源研究[J]. 激光生物学报,2000,9(2):119-124
|
[19] | 刘录祥,王晶,赵林姝. 作物空间诱变效应及地面模拟研究进展[J]. 核农学报,2004,18(4):247-251
|
[20] | 刘录祥,赵林姝,郭会君. 作物航天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2):26-29
|
[21] | 温贤芳,张龙,戴维序. 天地结合开展我国空间诱变育种研究[J]. 核农学报,2004,18(4):241-246
|
[22] | 刘录祥,郑企成. 农作物空间诱变的生物效应及其育种应用研究[G]. 航天育种论文集,1995:202-206
|
[23] | 何震天,陈秀兰,张容,王建华,王锦荣,刘健.高抗黄花叶病新品种扬辐麦4号的选育[J]. 核农学报,2011,25(1):75-78
|
[24] | 贾建航. 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 核农学报,1999,13(3):187-192
|
[25] | 王彩莲. 植物空间诱变效应的研究及其应用探讨[J]. 中国农学通报,1996,12(5):24-25
|
[26] | 石从广,孟华兵,姜宇晓,朱亚娜,陈明训,郭万里,蒋立希. 甘蓝型油菜EMS诱变二代农艺与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异与TILLIN库的构建[J]. 核农学报,2010,24(6):1132-1140
|
[27] | 刘泽,赵仁渠. 空间条件对油菜诱变效果的研究-突变类型的观察与筛选[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0,22(2):6-8
|
[28] | 王美芳,杨会民,杨攀,何宁,吴政卿,李巍,徐福新,刘加平,雷振生. 冬小麦品种航天诱变后代性状分析[J]. 核农学报,2011,25(5):833-838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