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财贸经济  2014 

体制弹性、增长匹配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转型期经济增长的新解读

, PP. 104-115

Keywords: 体制弹性,深水期,既得利益集团,体制变革,补偿机制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体制变革已经被证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在其选择的体制变革道路上“走”的怎么样?体制变革是更容易还是变得更难呢?增量式与体制外的变革方式还能不能如之前一样是我们变革的主旋律呢?本文在分析中国体制变革的理论逻辑基础上提炼出体制弹性的指标,使用1982-2011年28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捕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体制弹性的变化态势,发现中国的体制弹性正在不断弱化,且原有体制变革方式给中国经济所带来的增长空间已经日益狭小,体制变革已然进入“深水期”,使得变革的难度越来越大。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且中国具有改革初期的体制弹性,那么各省的理想产出水平至少是2011年的1.499倍。因此,只有加快体制变革,中国的经济还具有快速增长的可能。

References

[1]  1.蔡昉:《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 《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2]  2.CCER“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我国资本回报率估测(1978-2006)》, 《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4期。
[3]  3.钞小静、惠康:《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试》,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
[4]  4.邓伟、余建国:《为什么国有企业直来越垄断》, 《南方经济》2008年第2期。
[5]  5.樊纲:《渐进之路:对经济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6]  6.樊纲:《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 《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7]  7.樊纲:《渐进与激进:制度变革的若干理论问题》, 《经济学动态》1994年第9期。
[8]  8.干春晖等:《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9]  9.韩朝化、周晓艳:《国有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及其社会福利含义》, 《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6期。
[10]  10.胡汝银:《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 载盛洪主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  11.贾俊雪等:《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激励效应与地区间财政支出竞争》, 《财贸经济》2010年第11期。
[12]  12.靳涛、黄信灶:《二元竞争、政府悖论与要素扭曲》,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5期。
[13]  13.李学文等:《地方政府与预算外收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问题》, 《世界经济》2012年第8期。
[14]  14.林毅夫等:《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式道路》, 《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15]  16.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6]  17.陆正飞等:《国有企业支付了更高的职工工资吗?》, 《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17]  18.刘瑞明、石磊:《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 《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18]  19.刘瑞明:《金融压抑、所有制歧视与增长拖累》, 《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1期。
[19]  20.乔宝云等:《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努力》, 《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
[20]  21.卢中原、胡鞍钢:《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 《经济研究》1993年第12期。
[21]  22.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22]  23.沈坤荣:《中国制度创新的增长效应分析》, 《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2期。
[23]  24.万广华、吴一平:《司法制度、工资激励与反腐败:中国案例》, 《经济学(季刊)》2012年第3期。
[24]  25.吴敬琏:《中国采取了“渐进式改革”战略吗?》, 《经济学动态》1994年第9期。
[25]  26.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 《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
[26]  27.杨永恒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人类发展指数替代技术》, 《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27]  28.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 《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28]  29.[比]热诺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 张帆、潘佐红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  30.[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陈郁、罗华平译, 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0]  31.[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 周黎安译,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31]  32.[日]速水佑次郞:《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 李周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2]  33.Blanchard, O. and A.Shleifer, Federalism With and Without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 China versus Russia. IMF Staff Papers, Palgrave Macmillan, Vol.48, Special Issue, 2001.
[33]  34.Frank, M.w.,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 A Panel Cointegration Approach. Working Paper, 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 2005.
[34]  35.Lin, J., 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2, No.1, 1992, pp.34-51.
[35]  36.North, D. 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6]  37.Xu, X.N. and Wang, Y., Ownership Structur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Chinese Stock Companies.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10, No.1, 1999, pp.75-98.
[37]  15.林毅夫:《展望新千年的中国经济》, 载林毅夫等《中国经济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