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财贸经济  2013 

中国碳排放重心转移与驱动因素分析

, PP. 112-122

Keywords: 碳排放,重心偏离,能源效率,产业结构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了十分宝贵的建议,在此表示感谢,当然文责自负。刘佳骏李雪慧史丹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结合重心模型对全国经济总量、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重心转移轨迹进行研究,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移动,而经济重心却呈现出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轨迹。经济增长是导致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能源效率可以有效抑制碳排放增长,并且能源效率的区域分布不均衡是导致碳排放重心与经济重心移动轨迹出现偏离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则因碳锁定效应的影响在短时期内尚难较大程度地影响碳减排。据此,本文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施行技术节能仍然是中国降低碳排放最直接、最有力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对于中、西部地区,提高能效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着力点;政府应继续加强对区域能效的有效监管,保证节能减排的各项政策法规切实施行;从长远看,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则是降低碳排放的根本措施。

References

[1]  1.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期。
[2]  2.李国志、李宗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5期。
[3]  3.林伯强、黄光晓:《梯度发展模式下中国区域碳排放的演化趋势——基于空间分析的视角》,《金融研究》2011年第12期。
[4]  4.许广月:《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区域比较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财经论丛》2011年第3期。
[5]  5.杨骞、刘华军:《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6]  6.邹秀萍、宋敦江:《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解分析》,《生态经济》2013年第1期。
[7]  7.公维凤、周德群、王传会:《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与碳强度约束下经济增长优化研究》,《财贸经济》2012年第3期。
[8]  8.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财贸经济》2010年第12期。
[9]  9.任志远、李强:《1978年以来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时空差异特征》,《地理学报》2008年第12期。
[10]  10.彭远新、林振山:《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重心偏移分析》,《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13期。
[11]  11.宁亚东、张永红:《中国能源及CO2排放重心动态演化及分析》,《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年第5期。
[12]  12.史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13]  13.刘佳骏、董锁成、李宇:《产业结构对区域能源效率贡献的空间分析——以中国大陆31省区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第12期。
[14]  14.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15]  15.Clarke Sather,A.Qu, J.S.,Wang, Q.,Zeng, J.J.and Li, Y.,Carbon inequality at the SubNational Scale:A case study of provincial level inequality in CO2 emissions in china 1997-2007. Energy Policy ,Vol.39,2011,pp.5420-5428.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