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高原气象  2012 

2009—2010年贵州秋、冬、春季干旱气象要素与环流特征分析

, PP. 176-184

Keywords: 贵州,干旱特征,气候干湿指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利用2009年9月—2010年5月贵州88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800个自动气象站温度、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持续干旱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同时运用气候干湿指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此次持续干旱程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贵州此次持续干旱天气主要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南支系统偏弱及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北偏东的环流条件下。在干旱期间,贵州西部地区气温为正距平,降水为负距平,空气相对湿度为38%~73%,气候干湿指数<0.6;东部地区气温除2009年11月和2010年4~5月为负距平外,其余月份均为正距平,降水基本上为负距平,空气相对湿度为60%~81%,除2009年11月和2010年4~5月气候干湿指数>1.0外,其余月份均<0.6。总体上,贵州西部地区的旱情较东部地区严重。

References

[1]  宋连春, 邓振镛, 董安祥, 等. 干旱[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1-132.
[2]  毕慕莹. 近40年来华北干旱的特点及其成因[M]//叶笃正, 黄荣辉主编.旱涝气候研究进展.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0: 23-321.
[3]  魏凤英, 曹鸿兴. 华北干旱异常的地域特征[J]. 应用气象学报, 1998, 9(2): 205-211.
[4]  黄荣辉, 徐予红, 周连童. 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华北干旱趋势[J]. 高原气象, 1999, 18(4): 465-475.
[5]  孙淑清. 近五十年来华北地区旱涝特征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及对未来趋势的探讨[J]. 高原气象, 1999, 18(4): 541-551.
[6]  赵声荣, 宋正山.华北汛期旱涝与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J]. 高原气象, 1999, 18(4): 534-540.
[7]  章芳, 苏炳凯. 我国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J]. 高原气象, 2002, 21(5): 479-487.
[8]  田红, 徐敏, 李树, 等. 安徽省伏旱特征及预报研究[J]. 高原气象, 2006, 25(4): 731-736.
[9]  荣艳淑, 余锦华, 段丽瑶. 20世纪80和90年代华北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2007, 26(2): 319-325.
[10]  符淙斌, 温刚. 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几个问题[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2, 7(1): 422-29.
[11]  王革丽, 杨培才, 王咏春, 等.中国北方地区旱涝的年代际预测分析研究[J]. 高原气象, 2007, 26(1): 67-74.
[12]  俆国昌, 张志银. 青藏高原对西北干旱气候形成的作用[J]. 高原气象, 1983, 2(2): 9-16.
[13]  蔡晓军, 李栋梁, 姚辉. 中国西北地区春末夏初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J]. 高原气象, 1998, 17(2): 170-180.
[14]  白虎志, 谢金南, 王宝灵, 等. 1997年甘肃省特大干旱事件的诊断分析[J]. 高原气象, 1999, 18(1): 55-62.
[15]  王咏青, 陈联寿, 罗哲贤.青藏高原对其东北侧干旱形成的数值试验[J]. 高原气象, 2002, 21(6): 529-535.
[16]  范广洲, 程国栋. 青藏高原隆升对西北干旱气候形成影响的模拟(I): 对大气环流影响[J]. 高原气象, 2003, 22(增刊): 45-57.
[17]  范广洲, 程国栋.青藏高原隆升对西北地区降水量变化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03, 22(增刊): 67-74.
[18]  秦剑, 琚建华, 解明恩, 等. 低纬高原天气气候[M].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7: 93-97.
[19]  许炳南, 张弼洲, 黄继用, 等. 贵州春旱、 夏旱、 倒春寒、 秋风的规律、 成因及长期预报研究[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7: 7-137.
[20]  池再香, 胡跃文, 罗顺祯. 黔东南州近半个世纪夏季干旱气候变化分析及预测方法[J]. 贵州气象, 2005, 29(3): 9-13.
[21]  林爱兰, 郑彬, 谷德军, 等. 与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有关的两类海温异常型[J]. 高原气象, 2009, 28(5): 1189-1201. 浏览
[22]  罗汉民, 吴诗敦, 谭克光. 气候学[M].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0: 80-91.
[23]  卫捷, 陶诗言, 张庆云. Palmer干旱指数在华北干旱分析中的应用[J]. 地理学报, 2003, 58(增刊): 91-99.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气象干旱等级[Z]. 2006: 11.
[25]  贵州省地方标准. 贵州省干旱标准[Z]. 2006: 11.
[26]  Zhang Y X. Distribution of climatic type of Chinese desextification[J]. Arid Zone Res, 1998, 15: 46-50.
[27]  池再香, 杨绍洪.黔东南州都柳江流域秋冬春连旱的物理成因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 2000, 28(6): 30-31.
[28]  张增海. 江南高温华北阴雨, 热带风暴影响频繁[J]. 气象, 2009, 35(12): 144-149.
[29]  张江涛, 李勇. 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 全国降水分布不均匀[J]. 气象, 2010, 36(3): 136-139.
[30]  李勇. 2010年3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2010, 36(6): 128-13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