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Smith R B. 曾晓梅译.地形降水机制[J]. 四川气象, 1990, 10(2): 47-50.
|
[2] | 李子良. 地形降水试验和背风回流降水机制[J]. 气象, 2006, 32(5): 10-15.
|
[3] | 舒守娟, 王元, 李艳. 西藏高原地形扰动对其降水分布影响的研究[J]. 水科学进展, 2006, 17(5): 585-591.
|
[4] | 赵玉春, 李泽椿, 王叶红, 等. 2006年6月5~8日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引发福建北部暴雨的诊断分析[J]. 大气科学, 2008, 32(3): 598-613.
|
[5] | 慕建利, 李泽椿, 李耀辉. 高原东侧特大暴雨过程中秦岭山脉的作用[J]. 高原气象, 2009, 28(6): 1282-1290. 浏览
|
[6] | 潘在桃.中尺度数值模式中初始场和地形的不同处理对降水预报的影响及相对比较[J].气象学报, 1990, 48(4): 491-499.
|
[7] | 钱永甫. 包络地形和重力波拖曳对气候模拟效果的影响[J]. 应用气象学报, 2000, 11(1): 13-20.
|
[8] | 高山红, 吴增茂. 在较陡地形下对地形σ坐标的中尺度大气控制方程的修正[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9, 29(2): 180-186.
|
[9] | 许立言, 沈桐立, 苗春生. 遗传算法同化系统在修正模式地形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信息, 2008, 18: 5-6.
|
[10] | 王光辉, 陈峰峰, 沈学顺, 等. 数值模式中地形滤波处理及水平扩散对降雨预报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1(6): 1642-1650.
|
[11] | 钱正安, 陈玉春, 李素华, 等. 复杂地形下嵌套细网格模式35例数值预报的总结[J]. 高原气象, 1994, 13(2): 144-152.
|
[12] | 范广州, 吕世华. 地形对华北夏季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高原气象, 1999, 18(4): 659-667.
|
[13] | 何光碧. 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对一次盆地中尺度涡旋及暴雨的数值试验[J]. 高原气象, 2006, 25(3): 430-441.
|
[14] | 毕宝贵, 刘月巍, 李泽椿. 秦岭大巴山地形对陕南强降水的影响研究[J]. 高原气象, 2006, 25(3): 485-494.
|
[15] | 屠妮妮, 陈静, 何光碧. 高原东侧一次大暴雨过程动力热力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4): 796-806.
|
[16] | 姜勇强, 王元. 地形对1998年7月鄂东特大暴雨鞍型场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10, 29(2): 297-308. 浏览
|
[17] | 李川, 陈静, 何光碧. 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对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06, 25(3): 442-450.
|
[18] | 周家斌. 一种新的时间序列预报方法[J]. 大气科学, 1985, 9(1): 27-35.
|
[19] | 丁裕国, 牛涛. 用切氏多项式作月降水量的双向时间序列预报试验[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3, 16(1): 36-40.
|
[20] | 王冰, 王志华. 用车贝雪夫多项式作降水场预报[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21(5): 357-359.
|
[21] | 陈万隆, 朱宝信. 东亚500 hPa月平均高度场的切比雪夫系数与南方涛动的耦合震荡关系[J]. 热带气象, 1990, 6(3): 283-288.
|
[22] | 杨禾法, 林良勋. 用切比雪夫系数客观描述华南天气形势特征的初步试验[J]. 热带气象, 1987, 3(1): 72-79.
|
[23] | 陈明, 幅抱璞, 于强.山区地形对暴雨的影响[J]. 地理学报, 1995, 50(3): 256-262.
|
[24] | 叶笃正, 高由禧, 等.青藏高原气象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47-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