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基于TRMM资料的西南涡强降水结构分析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94 , PP. 607-614
Keywords: 西南涡 ,强降水 ,TRMM卫星 ,雨顶高度 ,降雨率
Abstract: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07年7月17日发生在四川东部和重庆西部地区的一次西南涡强降水系统的水平和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系统由一个主降水云团(云带)和多个零散降水云团组成,属于对流性降水,强降水雨强大、范围广。降水系统中对流云降水的样本数量比层云降水少,但对流云降水的平均降水率大,对总降水量的贡献比层云大。对流云降水的雨强谱主要集中在1~50mm·h-1范围内,而90%层云降水的雨强都在10mm·h-1以下。从降水系统的垂直结构来看,强降水系统的雨顶高度可伸展到16km,最大降水率位于地面上空2~6km的大气层,降水强度的垂直和水平分布不均匀,对流层低层云滴的碰并增长过程对降水起主要作用。西南涡引发的强降水中不管是层云降水还是对流云降水,6km高度以下降水量的贡献最大,不同高度降水量对总降水量贡献的大小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References
[1] 陈栋, 李跃清, 黄荣辉. 在"鞍"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西南低涡发展的物理过程分析及其对川东暴雨发生的作用[J]. 大气科学, 2007, 31(2): 185-201.
[2] 傅云飞, 宇如聪, 徐幼平, 等. TRMM测雨雷达和微波成像仪对两个中尺度特大暴雨降水结构的观测分析研究[J]. 气象学报, 2003, 61(4): 421-431.
[3] 何文英, 陈洪滨. TRMM卫星对一次冰雹降水过程的观测分析研究[J]. 气象学报, 2006, 64(3): 364-3756.
[4] Kummerow C, Bamrnes W, Kozu T.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sensor package[J]. J Atmos Oceanic Tech, 1998, 15: 809-817. 2.0.CO;2 target="_blank">
[5] Iguchi T, Kozu T, Meneghini R, et al. Rain-profling algorithm for the TRMM precipitation radar[J]. J Appl Meteor, 2000, 39: 2038-2052. 2.0.CO;2 target="_blank">
[6] Awaka J, Iguchi T, Okamoto K. Early results on rain type classification by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precipitation radar[C]. Pro. 8th URSI commission F Open Symp. Averior, Portugal, 1998: 134-146.
[7] Steiner M, Houze Jr R A, Yuter S E. Climat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torm structure from operational radar and rain gauge data[J]. J Appl Meteor, 1995, 34: 1978-2007. 2.0.CO;2 target="_blank">
[8] Liu G, Fu 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opical precipitation profiles as inferred from satellite radar measurements[J]. J Meteor Soc Japan, 2001, 79: 131-143.
[9] 李德俊, 李跃清, 柳草, 等. 利用TRMM卫星资料对"07.7"川南特大暴雨的诊断研究[J]. 暴雨灾害, 2009, 28(3): 235-240.
[10] 李典, 白爱娟, 黄盛军. 利用TRMM卫星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12, 31(2): 304-311. 浏览
[11] 傅云飞, 李宏图, 自勇. TRMM卫星探测青藏高原谷地的降水云结构个例分析[J]. 高原气象, 2007, 26(1): 98-106.
[12] 傅云飞, 曹爱琴, 李天奕, 等. 星载测雨雷达探测的夏季亚洲对流与层云降水雨顶高度气候特征[J]. 气象学报, 2012, 70(3): 436-451.
[13] 傅云飞, 冯静夷, 朱红芳.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热对流降水结构特征的个例分析[J]. 气象学报. 2005, 63(5): 750-761.
[14] 江玉华, 杜钦, 赵大军, 等. 引发四川盆地东部暴雨的西南低涡结构特征研究[J]. 高原气象, 2012, 31(6): 1562-1573. 浏览
[15] 卢敬华. 西南低涡概论[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6: 58-59.
[16] 陈忠明, 缪强, 闵文彬. 一次强烈发展西南低涡的中尺度结构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1998, 9(3): 273-282.
[17] 沈如贵, 林新彬, 夏志强, 等. 印度季风槽的活动对我国西南低涡形成及发展的作用[J]. 中山大学学报, 1983(2): 64-72.
[18] 赵思雄, 傅慎明. 2004年9月川渝大暴雨期间西南低涡结构及其环境场的分析[J]. 大气科学, 2007, 31(6): 1059-1075.
[19] 邓佳, 李国平. 引入地基GPS可降水量资料对一次西南涡暴雨水汽场的初步分析[J]. 高原气象, 2012, 31(2): 400-408. 浏览
[20] 赵大军, 江玉华, 李莹. 一次西南低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 2011, 30(5): 1158-1169. 浏览
[21] 张虹, 李国平, 王曙东. 西南涡区域暴雨的中尺度滤波分析[J]. 高原气象, 2014, 33(2): 361-371, doi: 10.7522/j.issn. 1000-0534.2013.00016. 浏览
[22] 康岚, 郝丽萍, 牛俊丽. 引发暴雨的西南低涡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11, 30(6): 1435-1443. 浏览
[23] 李云川, 张迎新, 马翠平, 等. 热带低压远距离对西南涡稳定加强的作用[J]. 高原气象, 2012, 31(6): 1551-1561. 浏览
[24] 李国平. 青藏高原动力气象学 [M]. 第2版.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23-26.
[25] 李明, 高维英, 侯建忠, 等. 一次西南涡东北移对川陕大暴雨影响的分析[J]. 高原气象, 2013, 32(1): 133-144,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14. 浏览
[26] 赵平, 梁海河. 西南低涡结构及潜热加热分析[J].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 1991(2): 16-2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