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高原气象  2014 

春季马斯克林高压对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的影响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78, PP. 1374-1382

Keywords: 马斯克林高压,东北地区,夏季气温,遥相关,越赤道气流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利用中国东北地区26个站点的月平均温度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高度场、风场、海温场资料,研究了春季马斯克林高压(下称马高)对中国东北夏季气温的影响及其途径。结果表明:(1)春季马高与后期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春季马高偏强年,后期夏季北半球盛行纬向环流,东北地区与阿留申群岛南侧为主要的正距平中心,东北地区上空为高压系统所控制,总云量偏少,气流辐散下沉,冷空气不易南下,造成该区域的高温天气。春季马高偏弱年则相反,后期夏季东北地区为高度场的负距平中心,受低压影响,总云量偏多,高纬冷空气与低纬气流辐合上升,使该区域气温容易偏低;(2)春季马高异常会引起印度洋中部地区的海温异常,并持续到夏季且进一步加强,从而在200hPa纬向风场上激发出一个从南半球中高纬到北半球中高纬的经向遥相关波列,通过该波列可以影响到东北地区夏季500hPa高度场,进而影响东北地区的夏季气温;(3)春季马高偏强时还可以通过增强后期夏季的索马里越赤道气流与8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从而减弱赤道印度洋上的异常西风,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造成东北地区的夏季高温天气,春季马高偏弱年则相反。

References

[1]  [1] 东北低温协作组. 东北地区冷夏、热夏长期预报的初步研究[J]. 气象学报, 1979, 37(3): 44-58.
[2]  丁士晟. 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的气候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 气象学报, 1980, 38(3): 234-242.
[3]  汤懋苍, 汤池. 历史上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探[J]. 高原气象, 2000, 19(2): 159-165.
[4]  李栋梁, 吴洪宝, 章基嘉. 中国夏季月平均气温异常研究[J]. 高原气象, 1995, 14(2): 165-175.
[5]  左洪超, 吕世华, 胡隐樵. 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 高原气象, 2004, 23(2): 238-244.
[6]  屠其璞, 邓自旺, 周晓兰. 中国气温异常的区域特征研究[J]. 气象学报, 2000, 58(3): 288-296.
[7]  沈柏竹, 廉毅, 杨涵洧, 等. 中国东北夏季温度年代际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12, 32(6): 739-745.
[8]  周小珊, 陈力强, 李辑, 等. 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沈阳若干气候特征的变化[J]. 高原气象, 2005, 24(5): 823-828.
[9]  张茜, 李栋梁. 东北及邻近地区夏季气温异常的新特征及对大气环流的响应[J]. 高原气象, 2011, 30(6): 1604-1614. 浏览
[10]  符淙斌. 北半球冬春冰雪面积变化与我国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的关系[J]. 气象学报, 1980, 38(2): 187-192.
[11]  王敬方, 吴国雄. 持续性东北冷夏的变化规律及相关特征[J]. 大气科学, 1997, 21(5): 523-532.
[12]  汪宏宇, 龚强, 孙凤华, 等. 东北和华北东部气温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分析[J]. 高原气象, 2005, 24(6): 1024-1033.
[13]  廉毅, 安刚. 东亚季风、El Nino与中国松辽平原夏季低温关系初探[J]. 气象学报, 1998, 56(6): 724-735.
[14]  黄士松, 汤明敏. 论东亚夏季风体系的结构[J]. 气象科学, 1987, 7(3): 1-16.
[15]  黄士松, 汤明敏. 西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上环流系统的中期振荡与遥相关[J]. 气象科学, 1988, 8(4): 1-13.
[16]  陈隆勋. 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结构及其中期变动[J]. 海洋学报, 1984, 6(6): 744-758.
[17]  施能, 朱乾根. 南半球澳大利亚、马斯克林高压气候特征及其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J]. 气象科学, 1995, 15(2): 20-27.
[18]  薛峰, 王会军, 何金海. 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影响[J]. 科学通报, 2003, 46(3): 287-292.
[19]  魏红, 韦志刚, 刘慧, 等. 我国北方500 hPa春、夏季平均长波年际异常的EOF分析[J]. 高原气象, 2012, 31(1): 102-112. 浏览
[20]  严华生, 董慧林, 程建刚, 等. 近51年500 hPa上北极涛动的时空[J]. 高原气象, 2005, 24(2): 187-195.
[21]  邹立尧, 丁一汇. 1961-2005年东北暴雨气候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10, 29(5): 1314-1321. 浏览
[22]  帅嘉冰, 郭品文, 庞子琴. 中国冬季降水与AO关系的年代际变化[J]. 高原气象, 2010, 29(5): 1128-1136.
[23]  曹杰, 尤亚磊, 黄玮. 夏季西太副高脊面年际变化与太平洋海温关系的研究[J]. 高原气象, 2009, 28(2): 411-418. 浏览
[24]  施能, 古文保. 大气环流异常分析中使用合成方法的一个问题[J]. 气象, 1993, 19(9): 32-34.
[25]  崔锦, 杨修群. 马斯克林高压的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J]. 气象科学, 2005, 25(5): 441-449.
[26]  Ramanathan V,Crutzen P J, Kiehl J T, et al. Aerosols, climate, and the hydrological cycle[J]. Science, 2001, 294: 2119-2124.
[27]  张瑜,银燕,石立新,等. 2007年秋季河北地区云微物理结构的飞机探测分析[J]. 高原气象, 2012, 31(2): 530-537. 浏览
[28]  张蓬勃, 管兆勇, 蔡佳熙. SVD分析揭示的澳大利亚高压年际变化对中国夏季气温的可能影响[J]. 大气科学学报, 2010, 33(1): 58-66.
[29]  李照荣,李荣庆,李宝梓. 兰州地区秋季层状云垂直微物理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3, 22(6): 583-589.
[30]  李仑格,德力格尔. 高原东部春季降水云层的微物理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1, 20(2): 191-196.
[31]  赵仕雄,陈文辉,杭洪宗. 青海东北部春季系统性降水高层云系微物理结构分析[J]. 高原气象, 2002, 21(3): 281-187.
[32]  王扬锋,雷恒池,樊鹏,等. 一次延安层状云微物理结构特征及降水机制研究[J]. 高原气象, 2007,26(2): 388-395.
[33]  胡鹏,赵震,雷恒池,等. 河南省春季一次层状云降水云系结构和降水机制的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2009,28(2):374-384. 浏览
[34]  居丽玲,牛生杰,段英,等. 石家庄地区一次秋季冷锋云系垂直微物理结构的观测研究[J]. 高原气象, 2011, 30(5): 1324-1336. 浏览
[35]  封秋娟,李培仁,晋立军,等. 山西夏季层积云降水微物理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12, 31(2): 538-546. 浏览
[36]  戴进,余兴,刘贵华,等. 青藏高原雷暴弱降水云微物理特征的卫星反演分析[J]. 高原气象, 2011, 30(2): 288-298. 浏览
[37]  王芳,肖稳安,雷恒池,等. 吉林地区一次雷暴云个例电和云微物理特征的模拟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8(2): 385-394. 浏览
[38]  文莉娟,程麟生,左洪超,等. “98.5”华南前汛期暴雨云微物理场数值模拟分析[J]. 高原气象,2006,25(3):423-429.
[39]  尹金方, 王东海, 翟国庆,等. 基于星载云雷达资料的东亚大陆云垂直结构特征分析[J]. 气象学报, 2013, 71(1):121-133.
[40]  楼小凤,胡志晋,王鹏云, 等. 中尺度模式云降水物理方案介绍[J]. 应用气象学报, 2003, 14(增刊1): 49-59.
[41]  Robert D C,Zhang M H,Wielicki B A,et al. The influence of the 1998 El Nino upon cloud-radiative forcing over the Pacific warm pool[J]. J Climate, 2001, 14(9): 2129-2137. 2.0.CO;2 target="_blank">
[42]  南素兰, 李建平. 春季南半球环状模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 Ⅰ基本事实[J]. 气象学报, 2005, 63(6): 837-846.
[43]  邓远平,程麟生,张小玲. 三相云显式降水方案和高原东部“96.1”暴雪成因的中尺度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 2000,19(4):401-413.
[44]  南素兰, 李建平. 春季南半球环状模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 Ⅱ印度洋和南海海温的“海洋桥”作用[J]. 气象学报, 2005, 63(6): 847-856.
[45]  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R].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 73-89.
[46]  范可. 南半球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关系[J].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49(3): 672-679.
[47]  范可, 王会军. 有关南半球大气环流与东亚气候的关系研究的若干新进展[J]. 大气科学, 2006, 30(3): 402-412.
[48]  Namias J. Evolution of monthly mean circulation and weather patters[J]. Trans Amer Geophys, 1948, 29: 777-788.
[49]  沈柏竹, 刘实, 廉毅, 等. 2009年中国东北夏季低温及其与前期海气系统变化的联系[J]. 气象学报, 2011, 69(2): 320-333.
[50]  曾红玲, 高新全, 戴新刚. 近20年全球冬、夏季海平面气压场和500hPa高度场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2, 21(1): 66-73.
[51]  Chen S H, Sun W Y. A one-dimensional time dependent cloud model [J]. J Meteor Soc Japan, 2002, 80: 99-118.
[52]  Ding Y H, He C. The summer monsoon onset over the tropical eastern Indian Ocean: The earliest onset process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J]. Adv Atmos Sci, 2006, 23(6): 940-950.
[53]  王会军, 薛峰. 索马里急流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半球间水汽输送和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46(1): 18-25.
[54]  刘向文, 孙照渤, 倪东鸿, 等. 105°E和125°E越赤道气流与南、北半球环流变化的关系[J]. 大气科学, 2009, 33(3): 443-458.
[55]  薛峰, 何卷雄. 南半球环流变化对西太平洋副高东西振荡的影响[J]. 科学通报, 2005, 50(15): 1660-1662.
[56]  刘向文, 孙照渤, 李维京, 等. 澳洲北部强/弱越赤道气流对应的环流配置[J]. 大气科学, 2009, 33(6): 1348-1362.
[57]  Hong S Y, Dudhia J, Chen S H. A revised approach to ice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for the bulk parameterization of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J]. Mon Wea Rev, 2004, 132: 103-120. 2.0.CO;2 target="_blank">
[58]  崔锦, 李辑, 张爱忠, 等. 东北夏季低温的研究进展[J]. 气象, 2007, 33(4): 3-9.
[59]  王静. 东北地区夏季冷暖年大气环流异常的空间特征及演变[J]. 气象科学, 2002, 22(4): 394-401.
[60]  李菲, 李辑, 管兆勇. 我国东北夏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特征及与太平洋海温异常关系的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3): 19-26.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