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沪宁高速公路一次大雾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 PP. 428-436
Keywords: 沪宁高速公路,辐射雾,WRF模式,数值模拟
Abstract:
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10月26日发生在沪宁高速公路区域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采用沪宁高速公路自动气象监测站的实时资料对模拟效果进行了验证,发现WRF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此次大雾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大雾是一次典型的辐射雾,其形成主要原因之一是成雾之前的降水过程给近地层大气带来了充足的水汽,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雾区内近地层基本上为弱的水汽辐合区;(2)弱的负涡度场有利于气流下沉,在垂直方向上可以确保湿空气不外流;(3)地面辐射冷却和低空冷平流是此次大雾形成、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因素,地面辐射冷却在热力条件中起主导作用,冷平流作用远小于地面辐射冷却作用。
References
[1] | 吴兑, 赵博, 邓雪娇, 等.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恶劣能见度研究[J]. 高原气象, 2007, 26(3): 649-654.
|
[2] | 冯民学, 袁成松, 卞光辉, 等.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段春季浓雾的实时监测和若干特征[J]. 气象科学, 2003, 23(3): 435-445.
|
[3] | 濮梅娟, 严文莲, 商兆堂, 等.南京冬季雾爆发性增强的物理特征研究[J]. 高原气象, 2008, 27(5): 1111-1118.
|
[4] | 万齐林, 吴兑, 叶燕强.南岭局地小地形背风坡增雾使用的分析[J]. 高原气象, 2004, 23(5): 709-713.
|
[5] | 潘娅英, 陈武.引发公路交通事故的气象条件分析[J]. 气象科技, 2006, 34(6): 778-782.
|
[6] | 黄玉仁, 沈鹰, 黄玉生, 等.城市化对西双版纳辐射雾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01, 20(2): 186-190.
|
[7] | 吴赞平.沪宁高速公路气象决策支援系统[J]. 现代交通技术, 2006, (5): 91-94.
|
[8] | 贺皓, 吕红, 徐虹.陕西省大雾的气候特征[J]. 高原气象, 2004, 23(3): 407-411.
|
[9] | 杨雪英.建立公路气象预警机制, 降低交通全寿命成本[J].中外公路, 2005, 25(6): 164-166.
|
[10] | 林杨, 沈桐立, 邓小丽, 等. 陕西冬季一次大雾天气生消机制的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 2010, 29(2): 437-436.
|
[11] | 吴彬贵, 张宏升, 汪靖, 等. 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及逆温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8(2): 258-267.
|
[12] | Fisher E L. An experiment in numerical prediction of fog and atratus[J]. J Atmos Sci, 1963, 20(5): 425-437.
|
[13] | Brown R. A numerical study of radiation fog with an explicit formulation of the microphysics[J]. Quart J Roy Meteor Soc, 1980, 106(450): 781-802.
|
[14] | Pagowski M, Gultepe I, King P.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an extremely dense fog event in southern Ontario[J]. J Appl Meteorol, 2004, 43(1): 3-16.
|
[15] | 周斌斌.辐射雾的数值模拟[J]. 气象学报, 1987, 45(1): 21-29.
|
[16] | 石红艳, 王洪芳, 齐琳琳, 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辐射雾的数值模拟[J].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6(4): 404-408.
|
[17] | 樊琦, 吴兑, 范绍佳, 等.广州地区冬季一次大雾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42(1): 84-86.
|
[18] | 傅刚, 王普茜, 张美根, 等.一次黄海海雾事件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_以2004年4月11日为例[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4, 34(5): 720-726.
|
[19] | 石红艳, 王洪芳, 齐琳琳, 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辐射雾的数值模拟[J].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6(4): 404-408.
|
[20] | 董剑希.雾的数值模拟研究及其综合观测[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5.
|
[21] | 史月琴, 邓月娇. 一次山地浓雾的三维数值研究[C]. 2005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文集. 2005: 5554-5569.
|
[22] | 章国材.美国WRF模式的进展和应用前景[J]. 气象, 2006, 32(12): 27-31.
|
[23] | Cotton W R, Anthes R A.风暴和云动力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3.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