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高原气象  2011 

近46年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 PP. 339-348

Keywords: 西南地区,总云量,低云量,小波分析,SVD分析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利用中国西南地区85个测站1960-2005年的月平均云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线性趋势分析和SVD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等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云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春和秋季总云量和低云量分布均呈“东多西少”型,夏季相反,呈“东少西多”型;总云量和低云量均呈减少趋势,并存在较明显的准8年周期变化\.年平均总云量及夏季总云量在西南大部分地区呈逐年递减趋势,冬季总云量在川西高原西北部和云南南部、东部呈减少趋势。而低云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主要在四川盆地呈减少趋势;西南地区的温度场与总云量场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但温度场与低云量场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References

[1]  丁守国, 赵春生, 石广玉, 等. 近20年全球总云量变化趋势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5): 670-676.
[2]  刘洪利, 朱文琴, 宜树华, 等. 中国地区云的气候特征分析[J]. 气象学报, 2003, 61(4): 466-473.
[3]  陈勇航, 陈艳, 黄建平, 等. 中国西北地区云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J]. 高原气象, 2007, 20(4): 741-748.
[4]  陈少勇, 董安祥, 王丽萍, 等. 祁连山区夏季总云量的气候变化与异常研究[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 28(5): 617-625.
[5]  张雪芹, 彭莉莉, 郑度, 等. 1971-2004年青藏高原总云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J]. 地理学报, 2007, 62(9): 959-969.
[6]  陈少勇, 董安祥. 青藏高原低云量的年际变化及其稳定性[J]. 干旱区研究, 2007, 24(6): 760-765.
[7]  钱云, 钱永甫. 局地云量变化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 1994, 13(2): 169-177.
[8]  刘瑞霞, 刘玉洁, 杜秉玉. 中国云气候特征的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004, 15(4): 469-476.
[9]  魏丽, 钟强. 青藏高原云的气候学特征[J]. 高原气象, 1997, 16(1): 10-15.
[10]  池再香, 白慧. 黔东南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研究[J]. 高原气象, 2004, 23(5): 704-708.
[11]  曾昭美, 严中伟. 近40年中国云量变化的分析[J]. 大气科学, 1993, 17(6): 688-696.
[12]  陈楠, 赵光平, 陈晓光. 近40年宁夏云量和气温年际变化的相关分析[J]. 高原气象, 2006, 25(6): 1176-1183.
[13]  李跃清. 近40年青藏高原东侧地区云、 日照、 温度及日较差的分析[J]. 高原气象, 2002, 21(3): 327-332.
[14]  吴爱明, 倪允琪. 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平均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J]. 高原气象, 1997, 16(2): 153-164.
[15]  刘晓东.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和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J]. 高原气象, 1999, 18(3): 321-332.
[16]  梁潇云, 刘屹岷, 吴国雄. 青藏高原隆升对春、 夏季亚洲大气环流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05, 24(6): 837-84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