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地区电线覆冰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异常分析
, PP. 641-650
Keywords: 西南地区 ,电线覆冰 ,大气环流 ,垂直廓线 ,水汽输送通道
Abstract:
从四川省二郎山观冰站2002-2008年逐年1月份资料中选取12次覆冰过程和8次无覆冰过程,同时考虑2008年和2005年两个典型覆冰年共有覆冰日期(1月11~19日),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有覆冰时,500hPa高度场距平合成图上呈“北高南低”的形势,贝加尔湖和巴尔喀什湖之间有一最大的温度负值中心,冷空气强盛且能延伸到西南地区;水汽源主要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和南海的东南暖湿气流。通过分析二郎山地区2008年1月24~29日的风、温、湿廓线可知,750~650hPa均有逆温层,气温的日较差小,逆温层底部的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750hPa有风向突变,低层为东北风,表明地面有冷空气回流;750hPa以上为西南风,即有较深高原槽或高原切变线活动。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在甘肃南部—四川中部—云南北部有一露点温度梯度极大值带,此极大值带内有风向的辐合,冷暖空气在此强烈交汇,配合大气环流和大气层结条件,可很好地解释西南地区产生电线覆冰的原因,对于提高此类覆冰过程的预报有重要的意义。
References
[1] 中国气象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3: 92-96.
[2] 陶云, 吴星霖, 段旭, 等. 2008年云南滇东北电线覆冰的气象条件[J]. 灾害学, 2009, 24(2): 82-86.
[3] 陈天锡, 陈贵发, 穆晓涛. 驻马店地区冻雨天气特征的分析和预报[J]. 气象, 1993, 19(2): 33-36.
[4] 许丹, 罗喜平. 贵州凝冻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流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2003, 22(4): 401-404.
[5] 晏红明, 王灵, 朱勇, 等. 2008年初云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气候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8(4): 870-879.
[6] 许爱华, 乔林, 詹丰兴, 等. 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 . 气象, 2006, 3(32): 49-55.
[7] 陶诗言, 卫捷. 2008年1月我国南方严重冰冻灾害过程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13(4): 337-350.
[8] 丁一汇, 王遵娅, 宋亚芳. 中国南方2008年1月罕见低温雨雪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与气候变暖的关系[J]. 气象学报, 2008, 66(5): 808-825.
[9] 李崇银, 杨辉, 顾薇. 中国南方雨雪冰冻异常天气原因的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13(2): 113-122.
[10] 曾明剑, 陆维松, 梁信忠. 2008年初中国南方持续性雨雪灾害形成的温度场结构分析[J]. 气象学报, 2008, 66(6): 1043-1052.
[11] 周长艳, 高文良, 李跃清. 2008年1月我国低温雨雪冰冻气象灾害中的水汽输送特征[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 28(4): 25-30.
[12] 刘毅, 赵燕华, 管兆勇. 平流层环流异常对2008年1月雪灾过程的影响[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13(4): 548-555.
[13] 易明建, 陈月娟, 周任军, 等. 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与平流层极涡异常的等熵位涡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8(4): 880-887.
[14] 赵思雄, 孙建华. 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天气的环流场与多尺度特征[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13(4): 351-367.
[15] WANG Donghai, LIU Changjan, LIU Ying, et al.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features and cause of the snow storm event over the southern areas of China in January 2008[J]. Acta Meteor Sin, 2009, 23(3): 374-386.
[16] 孙建华, 赵思雄. 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天气静止锋与层结结构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13(4): 368-384.
[17] 黄翠银, 沈新勇, 孙建华, 等. 一次由海岸锋引发山东半岛暴雪过程的研究[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13(4): 567-583.
[18] 严小冬, 吴战平, 古书鸿.贵州冻雨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浅析[J].高原气象, 2009, 28(3): 694-701.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