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文杰, 韦志刚, 范丽军.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气候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2001, 20(4): 402-406.
|
[2] | 李登文, 乔琪, 魏涛. 2008年初我国南方冻雨雪天气环流及垂直结构分析[J]. 高原气象,2009, 28(5): 1140-1148.
|
[3] | 王建国.山东气候[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8: 1-382.
|
[4] | 曹钢锋, 张善君, 朱官忠, 等. 山东天气分析与预报[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8: 1-309.
|
[5] | Niziol T A, Snyder W R, Waldstreicher J S. Winter weather forecasting throughout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Part IV: Lake effect snow [J]. Weather Forecasting, 1995, 10: 61-77.
|
[6] | Scott R W,Huff F A.Impacts of the Great Lakes on regional climate conditions[J].J Great Lakes Res, 1996,22: 845-863.
|
[7] | Steenburgh W J, Halvorson S F, Onton D J.Climatology oflake-effect precipitation[J]. Mon Wea Rev, 2000, 128: 709-727.
|
[8] | 杨成芳, 王俊. 利用单多普勒雷达资料做冷流暴雪的中尺度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8(5): 1034-1043.
|
[9] | 周淑玲, 朱先德, 符长静. 山东半岛典型冷涡暴雪个例对流云及风场特征的观测与模拟[J]. 高原气象, 2009, 28(4): 935-943.
|
[10] | 杨成芳, 李泽椿, 李静. 山东半岛一次持续性强冷流降雪过程的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7(2): 442-450.
|
[11] | 李建华, 崔宜少, 单宝臣. 山东半岛低空冷流降雪分析研究[J]. 气象, 2007, 33(5): 49-55.
|
[12] | 崔宜少 , 李建华 , 张丰启, 等. 山东半岛冷流降雪过程的统计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8, 31(增刊): 22-26.
|
[13] | 杨成芳, 周雪松, 王业宏. 山东半岛冷流降雪的气候特征及其前兆信号[J]. 气象, 2007, 3(8):76-82.
|
[14] | 于群, 周发琇, 王启. 海洋影响下的山东半岛冷流降雪[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145(3): 160-168.
|
[15] | 于志良. 胶东半岛冷流降雪与海气湍流感热输送的关系[J]. 气象学报, 1998, 56(1): 120-127.
|
[16] | 王绍武,赵宗慈,龚道溢, 等. 现代气候学概论[M].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1-233.
|
[17] | 黄荣辉, 魏科, 陈际龙, 等. 东亚2005年和2006年冬季风异常及其与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关系[J]. 大气科学, 2007, 31(6): 1033-1046.
|
[18] | 王丕诰, 刘宗义, 张开斗. 应用卫星气象学[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101-118.
|
[19] | 韦道明, 李崇银. 东亚冬季风的区域差异和突变特征[J]. 高原气象, 2009, 28(5): 1149-1157.
|
[20] | 杨绚, 李栋梁. 我国冬季气温异常对东亚季风和高原加热场的响应[J]. 高原气象, 2009, 28(4): 731-737.
|
[21] | 吴国雄, 刘辉译. 气候物理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5:1-376.
|
[22] | 龚道溢, 王绍武. 冬季西风环流指数的变率及其与北半球温度变化的关系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02, 18(2): 104-109.
|
[23] | 山东科学技术委员会. 山东近海水温状况[Z]. 济南: 山东地图出版社, 1989: 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