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石家庄地区一次秋季冷锋云系垂直微物理结构的观测研究
, PP. 1324-1336
Keywords: 石家庄地区,云液态含水量,粒子谱,微物理结构,降水机制
Abstract:
利用2008年10月4~5日石家庄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系的飞机探测资料,结合实时天气、卫星、雷达等资料,分析了降水过程的天气背景条件、降水初期云中的液态含水量、云粒子平均直径和粒子谱等要素的垂直分布与变化特征,以及云系的垂直微物理结构。结合云中冰雪晶二维粒子图像的增长和地面降水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层状云系降水形成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降水为北方秋季典型的较稳定性冷锋降水过程,云系由高层卷云、中层高层云、低层层积云组成,垂直结构特征明显;云系微物理要素的垂直分布结构与粒子增长过程符合顾震潮先生的三层模型的冷云降水形成机制。
References
[1] | 李仑格, 德力格尔. 高原东部春季降水云层的微物理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1, 20(2): 191-196.
|
[2] | 赵仕雄,许焕斌,德力格尔.黄河上游对流云降水微物理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J]. 高原气象, 2004, 23(4): 495-500.
|
[3] | 杨文霞,牛生杰,魏俊国,等.河北省层状云降水系统微物理结构的飞机观测研究[J].高原气象, 2005, 24(1): 84-90.
|
[4] | 王以琳,王建国.黄淮气旋中人工增雨播云区的探讨[J].高原气象, 2006, 25(1): 128-137.
|
[5] | 周德平,宫福久,王吉宏.东北冷涡云系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的检验和分析[J].高原气象, 2006, 25(5): 950-958.
|
[6] | 王扬锋, 雷恒池, 樊鹏, 等. 一次延安层状云微物理结构特征及降水机制研究[J]. 高原气象, 2007, 26(2): 388-395.
|
[7] | 王婉, 姚展予. 2006年北京市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统计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8(1): 195-202.
|
[8] | 胡鹏, 赵震, 雷恒池, 等. 河南省春季一次层状云降水云系结构和降水机制的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 2009, 28(2): 374-384.
|
[9] | 李淑日, 王广河, 刘卫国.降水性层状云微物理结构个例分析[J].气象, 2001, 27(11): 17-21.
|
[10] | 顾震潮.云雾降水物理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173-179.
|
[11] | 洪延超, 周非非. “催化供给”云降水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 2005, 29(6): 885-896.
|
[12] | 游来光,马培民,胡志晋.北方层状云人工降水试验研究[J]. 气象科技, 2002, 30 (增刊): 19-63.
|
[13] | 汪学林.河套低压降水性层状云的云雨特征[J].大气科学,1982, 6(4): 432-441.
|
[14] | 陈万奎,马培民.四川春季一次层状云的宏观微观特点和降水机制[J].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 1986, 1(1): 37-43.
|
[15] | 陈万奎,游来光.融化层附近降水粒子微物理特征的个例分析[J].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 1987, 2(2): 143-150.
|
[16] | 吴兑.宁夏5~8月降水性层状云的宏观特征[J].高原气象,1987, 6(2): 169-175.
|
[17] | 游景炎, 段英, 游来光.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增雨技术研究[M].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4: 112-117.
|
[18] | 叶家东,范蓓芬.一个缓慢移动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内层状降水区的微结构分析[J].大气科学, 1992, 16(4): 464-475.
|
[19] | 赵仕雄,陈文辉,杭洪宗.青海东北部春季系统性降水高层云系微物理结构分析[J].高原气象, 2002, 21(3): 281-287.
|
[20] | 李斌, 张建新. PMS粒子测量系统主要工作原理、 应用和使用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5: 250-254.
|
[21] | 张培昌, 杜秉玉, 戴铁丕.雷达气象学[M].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1: 307-308.
|
[22] | 胡志晋.层状云人工增雨机制、 条件和方法的探讨[J].应用气象学报, 2001, 12(增刊): 10-13.
|
[23] | 王广河, 游来光.乌鲁木齐冬季冷锋锋上云带和锋下层积云的微物理结构及其降雪特征[J].气象, 1989, 15(3): 15-19.
|
[24] | 李照荣, 李荣庆, 李宝梓.兰州地区秋季层状云垂直微物理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 2003, 22(6): 583-589.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