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高原气象  2011 

东北及邻近地区夏季气温异常的新特征及对大气环流的响应

, PP. 1604-1614

Keywords: 东北夏季气温,年代际变化,大气环流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利用我国东北及邻近地区(简称东北)123个气象站的逐日地面气温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月平均500hPa高度场资料,通过EOF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夏季气温异常的特征和不同空间型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夏季气温异常主要有全区一致型和东北—西南反位相分布型。近60年来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1990年以后增温明显,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东北部升温早而西南部晚。东北夏季气温的异常分布型有:(1)全区一致高温型,(2)全区一致低温型,(3)西南部低温、东北部正常或高温型,(4)东北部低温、西南部正常或高温型。进一步分析表明,夏季气温的高低与其上空500hPa位势高度有关,气温偏高对应位势高度正异常,气温偏低对应位势高度负异常。当东北全区处于一致的正(负)异常大气环流形势的控制下,全区气温一致偏高(低);当东北部与西南部分别处于不同位相的位势高度异常控制之下,则两区的气温变化不一致。

References

[1]  东北低温科研协作组. 东北地区冷夏、 热夏长期预报的初步研究[J]. 气象学报, 1979, 37(3): 44-58.
[2]  “东北低温长期预报方法和理论的研究”课题技术组. 对东北夏季低温长期预报问题的初步认识[C]. 东北夏季低温长期预报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3: 1-8.
[3]  章名立, 符淙斌, 曾邵美, 等. 我国夏季东北地区低温与全球气温的特征[J]. 科学通报, 1980(19): 893-895.
[4]  章少卿. 100 毫巴极涡和南亚高压的活动与东北夏季低温的关系[J]. 气象学报, 1981, 39(4): 483-494.
[5]  章少卿. 北半球极涡面积强度的季节变化及其与中国东北地区气温的关系[J]. 大气科学, 1985, 9(2): 179-185.
[6]  姚佩珍. 近四十年东北夏季低温冷害的气候特征[J]. 灾害学, 1995, 10(1): 51-56.
[7]  杨素英, 王谦谦. 近50a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3, 26(5): 653-660.
[8]  廉毅, 安刚, 王琪, 等. 吉林省四十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J]. 应用气象学报, 1997, 18(2): 197-203.
[9]  孙力, 安刚, 廉毅, 等. 夏季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及其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分析[J]. 气象学报, 2000, 55(6): 704-714.
[10]  汪秀清, 马树庆, 袭祝香, 等. 东北区夏季低温冷害的长期预报方法研究[J]. 灾害学, 2005, 20(1): 36-39.
[11]  孙建奇, 王会军. 东北夏季气温变异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的关系[J].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49(3): 662-667.
[12]  魏凤英, 曹鸿兴, 王丽萍.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气候增暖进程的统计事实[J]. 应用气象学报, 2003, 14(1): 79-86.
[13]  汪宏宇, 龚强, 孙凤华, 等. 东北和华北东部气温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分析[J]. 高原气象, 2005, 24(6): 1024-1033.
[14]  侯依玲, 李栋梁, 施雅风, 等. 我国东北年平均气温异常及其对北半球气候变暖和欧亚雪盖面积的响应[J]. 冰川冻土, 2006, 28(6): 900-908.
[15]  孙凤华, 杨修群, 路爽, 等. 东北地区平均、 最高、 最低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比分析[J]. 气象科学, 2006, 26(2): 157-163.
[16]  North G R, Bell T L, Cahalan R F, et al. Sampling errors in the estimation 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J]. Mon Wea Rev, 1982, 110: 699-706. 2.0.CO;2 target="_blank">
[17]  刘珊, 李栋梁. 夏季青藏高原气温与冬季北太平洋海温的异常特征及其相关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8(4): 711-722. 浏览
[18]  杨绚, 李栋梁. 我国冬季气温异常对东亚季风和高原加热场的响应[J]. 高原气象, 2009, 28(4): 731-737. 浏览
[19]  符淙斌, 王强. 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J]. 大气科学, 1992, 16(4): 482-493.
[20]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99-104.
[21]  孙莹, 江静, 杨青, 等. 东北夏季气温分区变化特征[J]. 气象科学, 2008, 28(1): 50-55.
[22]  李兰, 王盘兴, 陈长胜, 等. 东北夏季(6—8月)气温异常的时空特征分析[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 28(6): 801-807.
[23]  李菲, 李辑, 管兆勇. 我国东北夏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特征及与太平洋海温异常关系的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3): 19-26.
[24]  李栋梁, 何金海, 汤绪, 等.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与ENSO循环的关系[J]. 高原气象, 2006, 25(6): 975-982.
[25]  李栋梁, 章基嘉, 吴洪宝. 青藏高原OLR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J]. 高原气象, 1996, 15(3): 259-268.
[26]  张洪芬, 王劲松, 黄斌. 西北西风区与东部季风区年气温变化特征对比分析[J]. 中国沙漠, 2009, 29(6): 1203-1206.
[27]  符淙斌. 北半球冬春冰雪面积变化与我国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的关系[J]. 气象学报, 1980, 38(2): 187-19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