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高原气象  2014 

夏季巴丹吉林沙漠陆面热状况对边界层高度影响的模拟实验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160, PP. 1526-1533

Keywords: 巴丹吉林沙漠,陆面热状况,大气边界层高度,数值模拟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利用中尺度天气模式WRF对夏季晴天巴丹吉林沙漠地表温度、感热通量和边界层高度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陆面热状况下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WRF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沙漠的陆面热状况和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白天感热输送越强、地表温度越高时,对流边界层高度越高;夜间负感热越强、地表温度越低时,稳定边界层高度越厚。白天对流边界层变化与地表温度、感热通量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陆面热状况对对流边界层发展和维持的影响较大;夜间稳定边界层变化与地表温度、感热通量变化的相关性不大,影响夜间稳定边界层发展的因素较多,陆面热状况仅是因素之一。

References

[1]  邱贵强, 李华, 张宇, 等. 高寒草原地区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适用性评估[J]. 高原气象, 2013, 32(1): 46-55,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06. 浏览
[2]  王颖, 张镭, 胡菊, 等. WRF模式对山谷城市边界层模拟能力的检验及地面气象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10, 29(6): 1397-1407. 浏览
[3]  Stull R B. An Introduction to Boundary Layer Meteorology[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8: 2.
[4]  陈炯, 王建捷. 北京地区夏季边界层结构日变化的高分辨模拟对比[J].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4): 403-411.
[5]  张强. 极端干旱荒漠地区大气热力边界层厚度研究[J]. 中国沙漠, 2007, 27(4): 614-620.
[6]  张强, 胡隐樵. 大气边界层物理学的研究进展和面临的科学问题[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4): 526-532.
[7]  符淙斌, 安芷生, 郭维栋. 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Ⅱ): 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及项目实施效果[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11): 1168-1175.
[8]  张强, 赵映东, 张存杰, 等. 西北干旱区水循环与水资源问题[J]. 干旱气象, 2008, 26(2): 1-8.
[9]  何建军, 余晔, 陈晋北, 等. 植被覆盖度对兰州地区气象场影响的模拟研究[J]. 高原气象, 2012, 31(6): 1611-1621. 浏览
[10]  李照国, 吕世华, 奥银焕, 等. 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对湖泊效应影响的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 2012, 31(6): 1591-1600. 浏览
[11]  姜大膀, 王式功, 郎咸梅, 等. 沙漠化扩展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中国沙漠, 2001, 21(4): 428-432.
[12]  张强, 黄荣辉, 王胜. 浅论西北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对区域天气气候的特殊作用[J]. 干旱气象, 2011, 29(2): 133-136.
[13]  张强, 赵映东, 王胜, 等. 极端干旱荒漠区典型晴天大气热力边界层结构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11): 1150-1159.
[14]  赵建华, 张强, 王胜. 西北干旱区对流边界层发展的热力机制模拟研究[J]. 气象学报, 2011, 69(6): 1029-1037.
[15]  张强, 王胜. 西北干旱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及其陆面过程特征[J]. 气象学报, 2008, 66(4): 599-608.
[16]  吕世华, 罗斯琼. 沙漠—绿洲大气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 2005, 24(4): 465-470.
[17]  文小航, 吕世华, 尚伦宇, 等. WRF模式对金塔绿洲-戈壁辐射收支的模拟研究[J]. 太阳能学报, 2011, 32(3): 346-353.
[18]  安兴琴, 吕世华. 金塔绿洲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J]. 高原气象, 2004, 23(2): 200-207.
[19]  Ma M J, Pu Z X, Wang S G,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extremely large atmospheric boundary-layer heights over an arid region in northwest China[J]. Bound-Layer Meteor, 2011, 140(1): 163-176.
[20]  朱金峰, 王乃昂, 陈红宝, 等. 基于遥感的巴丹吉林沙漠范围与面积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9): 1087-1094.
[21]  马金珠, 李丁, 李相虎, 等. 巴丹吉林沙漠包气带Cl-示踪与气候记录研究[J]. 中国沙漠, 2004, 24(6): 674-679.
[22]  李明森. 探访巴丹吉林沙漠[J]. 自然杂志, 2007, 29(5): 300-302.
[23]  马宁, 王乃昂, 李卓仑, 等. 1960-2009年巴丹吉林沙漠南北缘气候变化分析[J]. 干旱区研究, 2011, 28(2): 242-250.
[24]  汤浩, 贾丽红. 美国ARW模式系统简介[J]. 新疆气象, 2006, 29(6): 24-26.
[25]  杨学胜, 陈德辉, 张红亮, 等. 非静力中尺度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气象, 2004, 30(1): 3-7.
[26]  王晓君, 马浩. 新一代中尺度预报模式(WRF)国内应用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11): 1191-1199.
[27]  胡向军, 陶健红, 郑飞, 等. WRF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简介[J]. 甘肃科技, 2008, 24(20): 73-75.
[28]  刘树华, 文平辉, 张云雁, 等. 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敏感性实验[J]. 气象学报, 2001, 59(5): 533-548.
[29]  赵鸣, 苗曼倩, 王彦昌. 边界层气象学教程[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1: 304.
[30]  韦志刚, 陈文, 黄荣辉. 敦煌夏末大气垂直结构和边界层高度特征[J]. 大气科学, 2010, 34(5): 905-913.
[31]  张强, 张杰, 乔娟, 等. 我国干旱区深厚大气边界层与陆面热力过程的关系研究[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1, 41(9): 1365-1374.
[32]  杨显玉, 文军. 扎陵湖和鄂陵湖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 2012, 31(4): 927-934. 浏览
[33]  Deardorff J W.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tudy of the height and mean structure of a heated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J]. Bound-Layer Meteor, 1974, 7(1): 81-106.
[34]  惠小英, 高晓清, 韦志刚, 等. 利用探空气球升速判定敦煌夏季白天边界层高度的分析[J]. 高原气象, 2011, 30(3): 614-619. 浏览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