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京津冀“7·21”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96 , PP. 202-209
Keywords: 暴雨 ,中尺度雨团 ,垂直结构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
Abstract: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卫星等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NCAR0.5°×0.5°再分析资料,以及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的高分辨率分析场资料,对京津冀"7·21"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α中尺度雨带中镶嵌着β中尺度的雨团;α中尺度MCC后部不断有γ、β中尺度对流云团从西侧或西南侧合并补充;中尺度滤波后发现造成京津冀"7·21"暴雨的系统为低层的中尺度切变线,东移过程中加深为中尺度低涡扰动,中尺度切变或低涡位于对流层中低层(为近乎直立的正涡度柱),高层为辐散场(负涡度),但负涡度值与中低层正涡度值要小得多,说明主要是中低层的系统强;分析VDRAS资料同样发现对流层低层强辐合,存在中尺度涡度柱,其上方是中尺度反气旋,热力结构为上暖湿下冷湿.
References
[1] 孙继松, 何娜, 王国荣, 等. "7·21"北京大暴雨系统的结构演变特征及成因初探[J]. 暴雨灾害, 2012, 31(3): 218-225.
[2] 孙军, 谌芸, 杨舒楠, 等.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二)极端性降水成因初探及思考[J]. 气象, 2012, 38(10): 1267-1277.
[3] 谌芸, 孙军, 徐珺, 等.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和思考[J]. 气象, 2012, 38(10): 1255-1266.
[4] 俞小鼎.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J]. 气象, 2012, 38(11): 1313-1329.
[5] 方翀, 毛冬艳, 张小雯, 等. 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条件和特征初步分析[J]. 气象, 2012, 38(10): 1278-1287.
[6] 赵玉广, 裴宇杰, 王福霞, 等. "7·21"京津冀特大暴雨成因分析[R]. 第九届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讨会, 2012.
[7] 杨舒楠, 孙军, 谌芸, 等. 北京"7·21"极端暴雨成因初探[J]. 天气预报技术总结专刊, 2012, 4(5): 20-28.
[8] 徐珺, 谌芸, 孙军, 等. 北京"7·21"极端暴雨观测分析[J]. 天气预报技术总结专刊, 2012, 4(5): 9-19.
[9] 夏大庆, 郑良杰, 董双林, 等. 气象场的几种中尺度分离算子及其比较[J]. 大气科学, 1983, 7(3): 303-311.
[10] 孙田文, 杜继稳, 张弘, 等. 突发性暴雨中尺度分离对比分析[J]. 气象科技, 2004, 32(2): 65-70.
[11] Christopher A D, Stanley B T. Mesoscale convective vortices observed during BAMEX. Part I: Kinematic and thermodynamic structure[J]. Mon Wea Rev, 2007, 35(6): 2029-2049.
[12] 廖晓农, 何娜, 季崇萍, 等. 造成"6·23"短时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三维热动力结构研究[R]. 第九届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讨会.
[13] 李青春, 苗世光, 郑祚芳, 等. 北京局地暴雨过程中近地层辐合线的形成与作用[J]. 高原气象, 2011, 30(5): 1232-1242. 浏览
[14] 袁美英, 李泽椿, 张小玲, 等. 中尺度对流系统与东北暴雨的关系[J]. 高原气象, 2011, 30(5): 1224-1231. 浏览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