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高原气象  2015 

北京“7·21”特大暴雨中的干侵入分析研究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128, PP. 210-219

Keywords: 暴雨分析,数值模拟,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干侵入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2模拟分析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与中尺度系统特征,并结合干侵入理论分析了暴雨过程中的干冷空气活动及其对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华北一带剧烈交汇的天气形势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阻碍了高空槽东移,使北京地区的降水过程维持较长时间.暴雨过程伴随着明显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活动,MCC的持续活动与降水中心在时空上具有一致性.WRF模式对暴雨过程有较好的模拟能力,降水发生之前的24h内不断有来自35°N对流层顶附近的高位涡、低湿的干冷空气,沿着倾斜向北向下的路径侵入大气中低层39°N附近的700hPa高度.干侵入在降水开始前24h到降水前10h强度变化不大,随后略有减弱,在降水开始之后迅速减弱消失.干侵入对暴雨的影响主要通过在降水开始前及降水初期影响北京地区的大气热力与动力环境来完成.干侵入可以增大暴雨落区大气的位势不稳定,为对流发展储备充沛的对流有效位能,为MCC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同时,干侵入增大了大气中低层的气旋性涡度,有利于中低层空气辐合上升运动,是引发北京地区局地的强对流天气,如MCC及其伴随的暴雨过程可能的触发机制.

References

[1]  陶诗言等.中国之暴雨[M]. 北京: 科技出版社, 1980: 225.
[2]  廖晓农, 魏东, 石增云, 等. 连续少雨背景下北京暴雨的若干特征[J]. 高原气象, 2011, 30(3): 749-759. 浏览
[3]  王丽荣, 刘黎平, 王立荣, 等. 一次局地短时大暴雨的中-γ尺度分析[J]. 高原气象, 2011, 30(1): 217-225. 浏览
[4]  李青春, 苗世光, 郑祚芳, 等. 北京局地暴雨过程中近地层辐合线的形成与作用[J]. 高原气象, 2011, 30(5): 1232-1242. 浏览
[5]  姜学恭, 李夏子, 李彰俊, 等. 一次阻塞型华北对流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 2012, 31(5): 1283-1293. 浏览
[6]  陶玥, 李宏宇, 洪延超. 一次华北暴雨的云物理特征及霰雹分类对云和降水影响的数值研究[J]. 高原气象, 2013, 32(1): 166-178,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17. 浏览
[7]  Browning K A. The dry intrusion perspective of extra-tropical cyclone development[J]. Meteor Appl, 1997, 4(4): 317-324.
[8]  Browning K A, Golding B W. Mesoscale aspects of a dry intrusion within a vigorous cyclone[J]. Quart J Roy Meteor Soc, 1995, 121(523): 463-493.
[9]  于玉斌, 姚秀萍. 干侵入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J]. 气象学报, 2003, 61(6): 769-778.
[10]  王欢, 寿绍文, 解以扬, 等. 干侵入对2005年8月16日华北暴雨的作用[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8, 31(1): 97-103.
[11]  刘会荣, 李崇银. 干侵入对济南"7·18"暴雨的作用[J]. 大气科学, 2010, 34(2): 374-386.
[12]  杨贵名, 毛冬艳, 姚秀萍. "强降水和黄海气旋"中的干侵入分析[J]. 高原气象, 2006, 25(1): 16-28.
[13]  钟水新, 王东海, 张人禾, 等. 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子分析[J]. 高原气象, 2011, 30(4): 951-960. 浏览
[14]  黄彬, 陈涛, 康志明, 等. 诱发渤海风暴潮的黄河气旋动力学诊断和机制分析[J]. 高原气象, 2011, 30(4): 901-912. 浏览
[15]  白涛, 李崇银, 王铁, 等. 干侵入对陕西"2008.07.21"暴雨过程的影响分析[J]. 高原气象, 2013, 32(2): 345-356,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034.
[16]  王东海, 杨帅. 一个干侵入参数及其应用[J]. 气象学报, 2009, 67(4): 522-529.
[17]  姚秀萍, 彭广, 于玉斌. 干侵入强度指数的表征及其物理意义[J]. 高原气象, 2009, 28 (3): 507-515. 浏览
[18]  Yang S, Cui X, Ran L. Analyses of dry intrusion and instability during a extreme torrential rain event that occurred in Northern China[J].Atmos Ocean Sci Lett, 2009, 2(2): 108-112.
[19]  王淑云, 寿绍文, 周连科. 干侵入对"0310"暴雨形成过程的影响[J]. 自然灾害学报, 2009, 18(6): 129-134.
[20]  俞小鼎.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J]. 气象, 2012, 38(11): 1313-1329.
[21]  孙建华, 赵思雄, 傅慎明, 等.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J]. 大气科学, 2013, 37(3): 705-718, doi:10.3878/j.issn.1006-9895.2013.12202.
[22]  陈明轩, 王迎春, 肖现, 等. 北京"7·21"暴雨雨团的发生和传播机理[J]. 气象学报, 2013, 71(4): 569-592.
[23]  谌芸, 孙军, 徐珺, 等.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J]. 气象, 2012, 38(10): 1255-1266.
[24]  孙军, 谌芸, 杨舒楠, 等.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二)极端性降水成因初探及思考[J]. 气象, 2012, 38(10): 1267-1277.
[25]  方翀, 毛冬艳, 张小雯, 等. 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条件和特征初步分析[J]. 气象, 2012, 38(10): 1278-1287.
[26]  Maddox R A.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J]. Bull Amer Meteor Soc, 1980, 61(11): 1374-1387. 2.0.CO;2 target="_blank">
[27]  陆汉城, 杨国祥. 中尺度天气原理与预报[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4: 114-11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