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龙门山沿线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及数值试验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112, PP. 113-123
Keywords: 暴雨,地形,数值试验
Abstract: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西南区域模式WRF_RUC产品,对2012年8月1718日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脉沿线出现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明显高能,高湿,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对流发展与低层偏东气流密切相关,暴雨开始前,四川盆地内低层偏东气流增强,使盆地西部沿山地区辐合和地形抬升作用增强,是造成垂直上升运动强烈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降低高原地形高度,暴雨区明显西移;降低盆地内初始场温湿条件,降水强度明显减弱;不考虑地面热通量影响,降水强度也将有一定减弱.
References
[1] | 顾清源, 肖递祥, 黄楚惠, 等. 低空急流在副高西北侧连续性暴雨中的触发作用[J]. 气象, 2009, 35(4): 59-67.
|
[2] | 刘庆, 詹兆渝, 陈文秀. 四川暴雨气候背景分析[J]. 四川气象, 2004, 24(4): 23-26.
|
[3] | 谢洪, 王士革, 孔纪名. "5·12"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J]. 山地学报, 2008, 26(4): 396-401.
|
[4] | 汪之义. 四川省短期区域性暴雨预报专家系统[J]. 气象, 1987, 13(8): 34-36.
|
[5] | 刘富明, 杜文杰. 触发四川盆地暴雨的高原涡的形成和东移[M]//《夏半年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编辑组. 夏半年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123-134.
|
[6] | 缪强. 青藏高原天气系统与背风坡浅薄天气系统耦合作用的特征分析[J]. 四川气象, 1999, 19(3): 18-22.
|
[7] | 陈忠明, 闵文彬, 缪强, 等. 高原涡与西南涡耦合作用的个例诊断[J]. 高原气象, 2004, 23(1): 75-80.
|
[8] | 赵玉春, 王叶红. 高原涡诱生西南涡特大暴雨成因的个例研究[J]. 高原气象, 2010, 29(4): 819-831. 浏览
|
[9] | 钱正安, 顾弘道, 颜宏, 等. 四川"81·7"特大暴雨和西南涡的数值模拟[J]. 气象学报, 1990, 48(4): 415-423.
|
[10] | 赵平, 孙淑清. 一次西南低涡形成过程的数值试验和诊断(一)地形动力作用和潜热作用对西南低涡影响的数值试验对比分析[J]. 大气科学, 1991, 15(6): 46-52.
|
[11] | 程麟生, 郭英华. 初始条件和大地形对西南涡演变的中尺度模拟影响[J].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0, 26(4): 140-147.
|
[12] | 郑庆林, 王必正, 宋青丽. 青藏高原背风坡地形对西南涡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J]. 高原气象, 1997, 16(3): 225-234.
|
[13] | 何光碧. 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对一次盆地中尺度涡旋及暴雨的数值试验[J]. 高原气象, 2006, 25(3): 430-441.
|
[14] | 段海霞, 陆维松, 毕宝贵. 凝结潜热与地表热通量对一次西南低涡暴雨影响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6): 1315-1323.
|
[15] | 屠妮妮, 陈静, 何光碧. 高原东侧一次大暴雨过程动力热力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4): 796-806.
|
[16] | 郁淑华, 滕家谟, 何光碧. 高原地形对四川盆地西部突发性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J]. 大气科学, 1998, 22(3): 379-383.
|
[17] | 江玉华, 杜钦, 赵大军, 等. 引发四川盆地东部暴雨的西南低涡结构特征研究[J]. 高原气象, 2012, 31(6): 1562-1573. 浏览
|
[18] | 杨康权, 张琳, 肖递祥, 等. 四川盆地西部一次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13, 32(2): 357-367. 浏览
|
[19] | 彭贵康, 柴复新, 曾庆存, 等. "雅安天漏"研究I:天气分析[J]. 大气科学, 1994, 18(4): 466-475.
|
[20] | 宇如聪, 曾庆存, 彭贵康, 等. "雅安天漏"研究II.数值预报试验[J]. 大气科学, 1994, 18(5): 535-551.
|
[21] | 曾庆存, 宇如聪, 彭贵康, 等. "雅安天漏"研究III: 特征、物理量结构及其形成机制[J]. 大气科学, 1994, 18(6): 649-659.
|
[22] | 赵玉春, 许小峰, 崔春光. 川西高原东坡地形对流暴雨的研究[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2, 17(5): 607-616.
|
[23] | 卢萍, 宇如聪, 周天军. 四川盆地西部暴雨对初始水汽条件敏感性的模拟研究[J]. 大气科学, 2009, 33(2): 241-250.
|
[24] | 袁美英, 李泽椿, 张小玲, 等. 中尺度对流系统与东北暴雨的关系[J]. 高原气象, 2011, 30(5): 1224-1231. 浏览
|
[25] | 李青春, 苗世光, 郑祚芳, 等. 北京局地暴雨过程中近地层辐合线的形成与作用[J]. 高原气象, 2011, 30(5): 1232-1242. 浏览
|
[26] | 骆凯, 李耀东, 章亦涛. 广义波作用量密度在一次华北暴雨模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高原气象, 2011, 30(1): 74-82. 浏览
|
[27] | 王丽荣, 刘黎平, 王立荣, 等. 一次局地短时大暴雨的中-γ尺度分析[J]. 高原气象, 2011, 30(1): 217-225. 浏览
|
[28] | 曹晓岗, 王慧, 邹兰军, 等. 上海"010805"特大暴雨与"080825"大暴雨对比分析[J]. 高原气象, 2011, 30(3): 739-748. 浏览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