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冀中南连续12天大雾天气的形成及维持机制
, PP. 1663-1674
Keywords: 大雾 ,逆温层结 ,冷空气 ,高压脊
Abstract: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12月17-28日冀中南地区连续性大雾过程的天气背景和雾长时间维持的原因及热力、动力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雾期间我国中高纬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500hPa受稳定的暖性宽广高压脊控制,为维持数日不散的大雾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850hPa及以下多以偏东风和偏南风为主,偏东风不仅使雾区近地层温度降低,而且还将海域水汽送至雾区;同时偏南风也为雾区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特别是东北风的维持有利于强浓雾的形成,这是大雾持久不消散的主要原因;低层弱辐合、正涡度区、弱水汽辐合和900hPa以上的暖脊有利于雾的稳定维持和发展;由于强冷空气的到来导致大雾消散,破坏了稳定的逆温层结。
References
[1] KunkelB A. Fog drop-size distributions measured with a 1aser hologram camera[J]. J Appl Meteor, 1971, 10(3): 482-486. 2.0.CO;2 target="_blank">
[2] Pilie R J, Mack E J, Kocmond W C, et al. The life cycle of valley fog.Part I: Micrometeo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J]. J Appl Meteor, 1975, 14(3): 347-363. 2.0.CO;2 target="_blank">
[3] Otto K, Thomas W, Clemens S.Fog water flux at a canopy top: Direct measurement versus one-dimensional model[J]. Atmos Environ, 2005, 39: 5375-5386.
[4] 鲍宝堂, 束家鑫, 朱炳权. 上海城市雾理化特性的研究[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5, 18(1): 114-118.
[5] Li Zihua, Zhang Limin, Zhang Qingho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the winter fog in Chongqing metropolitan area and its formation process[J]. Acta Meteor Sinica, 1994, 8(3): 316-328.
[6] 吴兑, 邓雪娇, 毛节泰, 等. 南岭大瑶山高速公路浓雾的宏微观结构与能见度研究[J]. 气象学报, 2007, 65(3): 406-414.
[7] 黄玉生, 许文荣, 李子华, 等.西双版纳地区冬季辐射雾的初步研究[J]. 气象学报, 1992, 50(1): 112-117.
[8] 万齐林, 吴兑, 叶燕强. 南岭局地小地形背风坡增雾作用的分析[J]. 高原气象, 2004, 23(5): 609-713.
[9] 邓雪娇, 吴兑, 唐浩华, 等. 南岭山地一次锋面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分析[J]. 高原气象, 2007, 26(4): 881-889.
[10] 吴兑, 赵博, 邓雪娇, 等. 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恶劣能见度研究[J]. 高原气象, 2007, 26(3): 649-654.
[11] 刘宇, 王式功, 尚可政, 等. 兰州市低空风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J]. 高原气象, 2002, 21(3): 322-326.
[12] 严文莲, 刘端阳, 濮梅娟, 等. 南京地区雨雾的形成及其结构特征[J]. 气象, 2010, 36(10): 29-35.
[13] 林杨, 沈桐立, 邓小丽, 等. 陕西冬季一次大雾天气生消机制的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 2010, 29(2): 437-446. 浏览
[14] 张恒德, 饶晓薇, 乔林. 一次华东地区大范围持续雾过程的诊断分析[J]. 高原气象, 2011, 30(5): 1255-1265. 浏览
[15] 贺哲, 王蕊, 梁钰, 等. 2004-11-28~12-04华北等地大雾天气的中尺度分析[J]. 河南气象, 2006(2): 21-23.
[16] 吴彬贵, 张宏升, 汪靖, 等. 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及逆温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8(2): 258-267 浏览
[17] 徐艳玉, 刘冬艳, 禹相杰. 西峡县持续大雾的成因分析[J].河南气象, 2006(3): 52.
[18] 康志明, 尤红, 郭文华, 等. 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持续大雾天气的诊断分析[J]. 气象, 2005, 31(12): 51-56
[19] 吴洪, 柳崇键, 邵洁, 等. 北京地区大雾形成的分析和预报[J]. 应用气象学报, 2000, 11(1): 123-127.
[20] 王玮, 黄玉芳, 孔凡忠, 等. 中国东部一场持续性大雾的诊断分析[J]. 气象, 2009, 35(9): 84-90.
[21] 何立富, 李峰, 李泽椿. 华北平原一次持续大雾过程的动力和热力特征[J].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2): 160-168.
[22] 夏立新, 黄石璞. 河南省一次大雾的机理分析[J]. 气象, 1999, 25(7): 53-57.
[23] 王丽荣, 连志鸾. 河北省中南部一次大雾天气过程分析[J]. 气象, 2005, 31(4): 65-68.
[24] 李子华, 黄建平. 1996年南京连续5天浓雾的物理结构特征[J]. 气象学报, 1999, 57(5): 622-625.
[25] 濮梅娟, 严文莲, 商兆堂, 等. 南京冬季雾爆发性增强的物理特征研究[J]. 高原气象, 2008, 27(5): 1111-1118.
[26] 李子华, 黄建平. 辐射雾发展的爆发性特征[J]. 大气科学, 1999, 23(5): 623-631.
[27] HuangJian, Zhou Faxiu. The cooling and moistening effect onthe formation of sea fog in theHuanghai sea[J]. Acta Ocean Sinica, 2006, 25(2): 49-62.
[28] HuangYaorong, Xue Zhenhe. Analysis of the sea fog in the sea around the Great Wall station, Antarctica[J]. Marine Sci Bull, 2001, 3(1): 19-25.
[29] 浏览
[30] 李子华, 杨军, 石春娥, 等. 地区性浓雾物理[M].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8.
[31] 濮梅娟, 张国正, 严文莲, 等. 一次罕见平流辐射雾过程的特征[J]. 中国科学(D辑), 2008, 38(6): 776-78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