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高原气象  2012 

引发四川盆地东部暴雨的西南低涡结构特征研究

, PP. 1562-1573

Keywords: 暴雨,背风槽,中-α尺度,中尺度气旋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利用1951-2008年四川盆地(27°-32°N,105°-110°E)5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网监测的日雨量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东部暴雨发生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部暴雨(或伴有雷雨大风、冰雹大风等)多发生在6-9月,川东北和渝东北是单站暴雨的高发区,重庆西部是大范围暴雨的多发区;引发四川盆地东部(宜宾、南充和重庆西部)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西南低涡\.对2007-2010年6次西南低涡暴雨过程进行了合成分析,分析表明,西南低涡热力结构特征具有200hPa存在明显增暖现象,对流层中低层则由暖转冷;西南低涡初期大气对流性不稳定明显;西南低涡动力结构特征具有200hPa西风急流在36°N附近,500hPa低槽东移,槽前正涡度加强,从对流层底垂直伸展到300hPa以上,正涡度中心随高度向西倾斜,850~500hPa平均正涡度大值区与低涡中心对应,对流层中低层北风大值区与南风大值区在低涡中心附近形成强水平风切变,同时低涡中心附近的垂直风切变也较明显。促使西南低涡发展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海,低空急流由南向北输送水汽,将对流层低层到大气边界层内的水汽输送到低涡中心附近。西南低涡发生、发展过程中在红外卫星云图上具有MCC等中-α尺度特征,发展强盛的西南低涡在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上有“列车效应”和中气旋特征。

References

[1]  陶诗言, 等. 中国之暴雨[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147-204.
[2]  丁一汇. 高等天气学[M].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423-443.
[3]  倪允琪, 周秀骥.“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9): 881-894.
[4]  黄福均. 西南低涡的合成分析[J]. 大气科学, 1986, 10(4): 402-408.
[5]  郁淑华. 四川盆地大范围强暴雨的合成分析[J]. 高原气象, 1984, 3(3): 58-67.
[6]  骆红, 郁淑华. 川东北涡的合成分析[J]. 高原气象, 1991, 10(2): 187-193.
[7]  李跃清, 赵兴炳, 邓波. 2010年夏季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1, 30(4): 80-84.
[8]  赵平, 梁海河. 西南低涡结构及潜热加热分析[J].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 1991(2): 16-21.
[9]  陈忠明, 缪强, 闵文彬. 一次强烈发展西南低涡的中尺度结构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1998, 9(3): 273-282.
[10]  赵思雄, 傅慎明. 川东大暴雨期间西南低涡结构及其环境场的分析[J]. 大气科学, 2007, 31(6): 1060-1075.
[11]  潘旸, 李建, 宇如聪. 东移西南低涡空间结构的气候学特征[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 16(1): 60-70.
[12]  蒋艳蓉, 何金海, 温敏, 等. 冬、 春季青藏高原东侧涡旋对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09, 28(5): 945-954. 浏览
[13]  王晓芳, 廖移山, 闵爱荣, 等. 影响“05.06.25”长江流域暴雨的西南低涡特征[J]. 高原气象, 2007, 26(1): 197-205.
[14]  江玉华, 杜欽, 赵大军, 等.四川盆地西南低涡暴雨的要素场物理量场合成分析[J]. 天气预报技术总结专刊, 2011, 3(2): 36-43.
[15]  江玉华, 邓程之, 赵大军, 等.四川盆地西南低涡暴雨中-α尺度红外卫星云图特征[J]. 天气预报技术总结专刊, 2011, 3(3): 7-14.
[16]  江玉华, 何跃, 邓承之, 等. 重庆大范围暴雨与西南低涡[C]. 26届中国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文集. 2009: 2441-2447.
[17]  成都中心气象台, 云南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 西南低涡的形成及其涡源问题[J]. 气象, 1975, 1(4): 11-14.
[18]  江玉华, 林永辉, 赵大军, 等. 西南低涡导致重庆暴雨的概念模型[J]. 天气预报技术总结专刊, 2010, 2(3): 6-10.
[19]  范俊红, 王欣璞, 孟凯, 等. 一次MCC的云图特征及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8(6): 1388-1398. 浏览
[20]  傅慎明. 引发强降水的西南低涡结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机理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09: 48-71, 129-143.
[21]  赵平, 孙淑清. 一次西南低涡形成过程的数值试验和诊断(一)-地形动力作用和潜热作用对西南低涡影响的数值试验对比分析[J]. 大气科学, 1991, 15(6): 46-52.
[22]  赵大军, 江玉华, 李莹. 一次西南低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 2011, 30(5): 1158-1169. 浏览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